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煤炭和运力双重过剩 煤企"争运力"变成铁路"抢货源"

2016年01月25日 07:59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去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萎靡,煤炭需求不足,煤炭的铁路运输量大幅下滑。

  面对这种压力,大秦铁路去年运输量减少近12%。同时,连神华也开始扛不住,以前“垄断”的铁路专线开始对外开放。

  而煤炭和运力的双重过剩,更是直接导致由以前煤企“争运力”演变成现在铁路“抢煤炭”的格局。

  分析师表示,2016年煤炭运输需求下降,但运力供应却在增加,今年很多铁路都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

  煤炭需求不足

  铁路运输量大幅下滑

  去年以来,煤炭供过于求的格局日益严重,这导致煤炭运输量不断下滑。

  近日,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1.56亿吨,同比下降18.2%。1月份-11月份累计发运煤炭18.2亿吨,下降13.5%。主要煤运通道中,大秦线1月份-11月份完成煤炭运量3.64亿吨,同比下降11.6%;侯月线完成1.5亿吨,下降12.1%。

  在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看来,这个下降幅度很大。

  1月11日,大秦铁路披露生产经营数据简报,2015年12月份,公司核心经营资产大秦线完成货物运输量3292万吨,同比减少14.52%;日均运量106.2万吨。

  公告显示,2015年12月份,大秦线日均开行重车77.8列,其中日均开行2万吨列车48.8列。2015年1月份-12月份,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3.97亿吨,同比减少11.82%。

  随着各大铁路运输量下降,“煤老大”神华受到的冲击也不小。尽管煤炭行业距离全行业亏损已不远,神华仍旧保持盈利,但是其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

  据了解,神华拥有由铁路和港口组成的大规模一体化运输网络,运营着包括中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神朔—朔黄铁路在内的五条铁路和黄骅港、神华拥有庞大的铁路专线网。这对其它煤企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煤炭市场萧条、运输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2015年煤炭铁路发运量下降明显。2015年,神朔铁路全年共完成运量2.17亿吨,同比下降15%。

  但随着煤炭行业持续萎靡,神华的铁路也正在从以前的独立专营逐渐向地方放开,同意包神铁路开行客车,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此外,去年12月31日,准东铁路发出首列开往黄骅港的116辆编组万吨列车,标志着伊泰集团新的下水煤低成本铁路运输通道正式开通。据了解,双方目前已签订1200万吨/年的框架合作协议。

  有接近神华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煤炭需求的减少,神华的铁路仅运输自己公司内的煤炭,也处于过剩状态,压力很大。

  煤炭和运力双重过剩

  铁路“抢煤炭”愈演愈烈

  而煤炭资源过剩,运输量的下滑,更是直接导致以前煤企“争运力”演变成现在铁路“抢煤炭”的格局。

  根据秦皇岛煤炭网的数据,去年,全国铁路总运输能力为55亿吨以上,其中煤炭运输能力为30亿吨,而目前只有23亿吨的运输需求。蒙冀线投产后,今年计划货物运量为2000万吨,远期运输能力将达到2亿吨。根据铁路发展计划,大秦线、朔黄线、蒙冀线三大运煤铁路合计运输能力最终将达到11亿吨;而目前,对应的港口运输能力只有6.7亿吨。今年预计对三大运煤铁路及配套港口的煤炭需求在5.1亿吨左右。

  在当前运力过剩和各大铁路线开通的格局下,煤炭需求却一直下降,会加剧“抢煤炭”物流格局的形成。

  邓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6年运输需求下降,但运力供应却在增加,今年还有几条大的铁路线要开通,铁路的过剩会更明显。很多铁路包括大秦线,都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煤炭运量还会继续下降。

  据了解,去年11月份,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有效扩大铁路煤炭市场份额,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呼和局、北京局和山东局为试点,下调铁路运费。

  需要一提的是,在我国,此前多年铁路运费屡涨不降。最近一次铁路运费涨价,是在2015年2月1日,平均每吨公里提高1分钱。但目前全国铁路运力普遍过剩,铁路运费全面下调是大势所趋。

  中宇资讯分析师关大利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5年铁路被公路抢走了很多“生意”,因为油价降了,汽运也没有那么贵了。如果铁路运费降下来,估计会有一些用户回来,现在就等着中间环节降价了,比如铁路运费、港口的港杂费和税费。

  “今年铁路运费下降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由于铁路运费是国家控制的,所以具体下调的时间节点不好判断。”邓舜也认为。

【编辑:吴涛】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