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于8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现代服务业项目,上海迪士尼开创了迪士尼海外投资新模式——“上海模式”,为中美双方投资者互利共赢提供基础。在迪士尼乐园的建设过程中,基建和商业地产将首先获益,而后期的运营过程中,将拉动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上百个产业收入增长。
“上海模式”多有创新
美国本土以外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和度假区正在成为迪士尼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上海迪士尼乐园也将成为迪士尼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根据华特迪士尼公司2010年年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较前一年增长5%,达到380亿美元,其中主题公园的收入为108亿美元。在全球主要开展五种业务:影视娱乐、主题公园和度假区、媒体网络、消费品、互动媒体,主题公园和度假区历来是整个营业收入中最大的一块。
在2010年主题公园和度假区108亿美元的收入中,有24亿美元来自国际市场,也就是东京、巴黎、香港。其他84亿美元来自美国本土。虽然总量比美国本土少,但是海外主题乐园和度假区运营收入在2010年增加了1.32亿美元,而美国本土的运营收入却减少了3800万美元。
客流将成为影响其收益的决定因素。上海的地理位置以及“惊人”的客流是迪士尼落户上海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吸引了7308万人次前来参观,单日103万人次的客流更是创下了世博会历史之最。这无疑为迪士尼落户上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华特迪士尼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表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很震撼,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完全可以容纳香港和上海两个迪士尼乐园。
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年报显示,2009年游客人数为460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大幅增长13%,达到了520万人。而东京迪士尼在2010年的8月迎来了其开园以来的第5亿名游客。
除了客流这一决定收入的影响因素外,上海迪士尼乐园还以其独特的“上海模式”创新了利润分配方式。在中美双方共同设立的3家合作企业中,中方不仅在主题乐园公司和配套设施公司中持股57%,在管理公司中也持有30%的股份。
分析人士认为,“上海模式”充分考虑和尊重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在这一模式下,中美双方的利益更为一致,优势更加互补,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乐园之外的“蛋糕”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园规模约为3.9平方公里,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工,乐园以外更多的行业将从迪士尼项目中获益。
来自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分析报告称,迪士尼乐园直接间接带动的产业可达上百个。据初步估算,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每年100亿~150亿元的增量;并将带动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年均近60亿元的增量,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近40亿元的增量。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认为,迪士尼主题乐园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投资、消费及就业拉动效应,不仅能为旅游业带来庞大的客流,还将为餐饮、酒店和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带来丰厚收益。同时,也能吸引大量旅游产业集聚,充分释放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除了迪士尼核心产业所带来的现金流和就业之外,关联带动产业和延伸带动产业也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