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专家上海聚焦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与路径
中新网上海10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原副市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延照19日出席“城市发展论坛”时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探寻创新性的有效路径。他认为,中国的城市间应形成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即能提高城市有限的承载能力,又能解决目前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未富先老等城市问题。
这位曾经的城市管理者表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日,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在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举办了城市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就“城市发展战略与路径”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上海市原副市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延照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报告。
胡延照在主题报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中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规模之巨大、问题之复杂、要求之高,需要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寻创新性的有效路径。他表示,从城市化的综合要求开看,中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生态、乃至国家治理的综合问题,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来看,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道路,它既不可能走西方国家初期通过对外获取资源完成城市化的老路,也不可能再通过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
胡延照表示,面临着中国如此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间应形成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格局,应重视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发挥互联网在城市群中的作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推进产城融合,使新城建设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实现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配置更趋优化。
应对“未富先老”社会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胡延照指出,中国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关福利政策的制定应当因时、因地制宜。他说,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短时间内仍拥有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仍会开启一段时间。所以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我们应保持一定的积极态度,有效利用目前有利的转变过渡时期,循序渐进地应对老龄化现象。
胡延照称,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廉价劳动力的长期消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口红利效应必将呈现出衰减迹象。如何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红利”,对于加快城市发展、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位原上海市副市长认为,目前造成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束缚。一方面农业收入不足,使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摆脱农民身份,无论从事何种非农产业,最终都离不开土地。农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进行,其目标在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亦做题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选择:中国三大城市群建设”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发展目标,对当今世界上大城市群形成背景和我国三大城市群明确定位的重大意义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两市一省的战略定位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目标及内容。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白金之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言出席了主题为“城市发展战略与路径”的圆桌论坛。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又做了主题为“中国经济转型——中速增长的资源环境基础”的报告。这场报告基于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从区域发展规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等现实条件,系统论述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通道转向中速模式的内在逻辑、外部特征、空间响应及其发展趋势。陆大道深入剖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机理;科学论证中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转型中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区域政策创新。
据悉,城市发展研究院是华东师范大学为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于2013年10月19日组建的高层次、开放型、国际化、综合性的实体研究机构。该研究院计划通过创建城市研究“学术共同体”,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城市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之一,成为富有活力、机制创新、资源汇聚、专家集萃的协同创新平台。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杨昌利说,希望在今后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实践中,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力城市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城市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智库,形成华东师大城市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