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议中国经济新常态:未来仍然动力足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朱方芳)在6日举行的环球时报年会上,经济专家就中国经济新常态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仍然“动力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说,新常态不是追求速度,而是把经济变得更具竞争力,对中国未来有更大的好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新常态意味着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6.5%—8.5%的中速区间过渡,会持续十到十五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认为,用指标定义新常态并不准确,在他看来,新常态就是以市场为灵魂的经济发展状态。
清华大学教授周世俭认为,新常态就是包容性增长,允许经济速度放缓,从粗放型向效率型、从追求数量向质量、从依靠外需到内需、从依靠投资到依靠消费转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法伴随着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事实,前三季度GDP增速7.4%。虽然下行压力增大,但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发展仍然“动力较足”。
曹和平认为,人口红利远未结束,互联网经济潜力巨大,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还将进一步凸显,未来中国经济低速发展的可能性很小。
丁一凡说,目前中国成了很多跨国企业尝试创新经济的试验田,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有很多新的技术转移到中国来。张利宁认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做的好,正常发展速度会更快。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从三方面分析了看好的原因。“新常态表面看增速慢,但以全球第二的GDP规模这样的基数来看,这样的增速并不低。”袁岳说,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非常大,现在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正在兴起,综合内需的成长强有力。此外,服务化制造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增长,未来会有更多互联网概念股在中国上市。
袁岳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容为像“初春的时候”,“看到大地好像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后劲很大”。
袁岳还认为,虽然鼓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中国经济成长的宝贵经验是行政力量与经济手段的交错使用,应正确看待行政力量发挥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