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毕吉耀: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保持7%左右增长

2015年08月07日 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8月7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网站今日发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的署名文章《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章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硬着陆”,都是没有道理的。

  文章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特别是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唱衰中国的舆论也甚嚣尘上。全面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增强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着力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从速度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其中,二季度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进入二季度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居民消费和出口的增幅都有所回升,经济企稳迹象增多。从结构看,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从质量效益看,就业形势和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新旧增长动力正处于转换之中,以往积累的不少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加上全球有效需求不足,上半年经济运行能够呈现这样一种态势已是难能可贵。虽然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4个百分点,但还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能够满足结构调整和就业增加的需要。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是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危机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9~2014年,全球GDP年均增长3.3%,远低于2003~2008年4.8%的增幅。同时,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明显,发达经济体虽然整体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普遍面临“高失业、高赤字、高债务”问题,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结构性改革滞后,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经济增长趋缓,一些新兴大国甚至出现负增长。

  今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0.6%、2.3%,而去年全年的增幅是2.4%,今年能否达到去年的增速尚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疗伤”阶段,去杠杆没有完成,无非是把企业的债务转变为政府的债务,而政府债务最终去杠杆的结果就是税率上升,这将抑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增加。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美国经济虽有可能仍是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好的,但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很快,加上重振制造业的影响,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很强。

  今年一季度,欧元区、日本经济环比分别增长0.4%和1.0%,都较去年四季度出现了好转,但这更多是政策刺激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动力得到了恢复。欧元区在维持超低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启动了购债计划,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债券。日本则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并在4月份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以每年80万亿日元的幅度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近期美国经济形势好转,更多是货币政策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等结构性政策有机结合的结果,而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家之功”;欧元区和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福利虚高、体制僵化等问题,推进结构改革困难重重,中长期增长形势并不乐观。

  今年一季度,俄罗斯、巴西经济形势持续恶化,GDP分别同比下降1.9%和1.6%;南非经济略有好转,GDP同比增长2.1%;印度经济表现突出,GDP同比增长7.5%。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一度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亮点,但随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造就了包括股市、房市等在内的虚假繁荣,也导致这些国家错失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时机。目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有的主要仰仗资源型产业,有的过度依赖国际资本流入,有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同时,在市场、技术、要素、产业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也没有改变,内生性增长动力普遍不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空间很大,但就目前情况看,如何释放增长潜力仍未“破题”,加上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未来经济增长如何尚存较大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无论与全球相比,还是与主要经济体相比,都是很快的,同时结构在改善、质量在提升、效益在增加、潜力在释放、动力在增强,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三,中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一是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方式将不断创新完善。中国不搞“强刺激”,而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采取预调微调措施,这既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还有利于减少“后遗症”,将为结构调整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宏观调控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发行额度、实施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四个新的重大工程包。相信随着各类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增长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撑,一些积累下来的经验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应对未来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和困难。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很大。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很大,农村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些“差距”就是发展的“空间”。反观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进程已经完成、工业化进入后期,经济的回旋余地要远远小于我国。截至今年5月底,七类重大工程包累计完成投资达3.1万亿元,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大型基建项目投资额度就超过8000亿元。目前,中国2亿多农民工中多数没有城镇户口,尚未市民化,未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质量的提升,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来源。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也将扩展经济发展空间。

  三是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培育形成。一段时期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相信随着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逐步提高,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新需求将更加广阔,相关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速度将近40%,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前行,将有利于聚合人才、市场、产品等各类的发展元素,形成更强发展动力。

  四是体制机制环境更加优化。党中央作出了全面加强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的法治环境将得到不断优化,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速,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实施,各类创业集聚区、创客中心、服务平台蓬勃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增强,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将促进形成更加澎湃的发展动力。

  伴随着发展环境与条件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进入了增长动力和模式转换的重要时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硬着陆”,都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4%。基于这一基数,7%的年均经济增速将带来巨大GDP增量,对全球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放宽外资准入、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重大举措的实施,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