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会迎来大规模“机器换人”潮?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刘育英 张素)东莞“机器换人”,富士康机器人上岗……如今,用机器人替代生产线上从事简单、重复、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正在成为现实,不过,专家认为大规模的替代短期不会发生。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在23日北京举行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说,“机器人将改变我们的制造模式”。
时下,这一改变正在发生。在人口红利渐失,制造业成本飙升的压力下,采用机器人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富士康,著名的手机贴牌生产工作,吸引了大量年轻打工者从事组装工作,数年前也因加班强度大引发的十余起跳楼事件而受到关注。
2011年,富士康启动机器换人计划,当年,机器人达到1万台。到目前,大约部署了5万台机器人。24小时不停工的机器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最近有消息传出,富士康将与谷歌携手制造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面呈扩大趋势,已由汽车、电子两大传统领域,向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金属制品等领域快速扩展。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大会上说,中国是应用机器人最高的国家,全球23万个机器人中有56%在中国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
今年三月,广东发布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被认为是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战略。东莞本月份发布机器人支持政策,连续三年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企业最高可获得120万元人民币的贴息额度。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机器换人’主要是市场驱动的”,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第一类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主要是生产环境恶劣的企业,替代粉尘、有毒气体、危险、狭小空间等岗位,这样的企业很难招到员工;第二类是劳动强度高,精密度高,大批量生产,利润率低的企业,如富士康就是这样的企业。
徐晓兰表示,由于机器人可以全天候生产,而且生产精度高,坏品率大幅降低,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适应了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记者从多家机器人厂商处了解到,售价为三十余万元人民币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通常几年的时间就可收回成本。
徐晓兰说,从长期看,机器人的成本一定是低于人工,不过机器人现在替代的多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对人的替代有限,目前阶段并不能广泛替代人工。在人机协同、智能控制等方面,机器人技术还没有获得突破,也制约了其应用范围。
曲道奎也表示,机器人现在只能在结构工作环境下做程序化、规定性动作,真正需要灵巧性、或者在需要变通的环境,机器人无能为力。此外,从安全性考虑,机器人和人类现在不能协同工作,机器人工作必须在一个笼子里围着,由于安全性限制又把很大一类工作排除在外。而造成这些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是技术问题。
尽管技术尚有待突破,机器换人将对中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说,机器换人会减少对简单劳动的需求,但同时,机器人操作、维护、设计、生产等岗位则扩大了劳动力需求,整个劳动力正在发生结构变化。(完)
专题:中新国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