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发布聚焦供给
《2015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发布聚焦供给 追踪热点
中新网上海3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2015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供给侧改革的视角》16日发布。根据该报告,传统产业双重过剩;新兴产业“小马拉大车”;互联网产业风光无限成为2015中国产业热点。报告同时指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必须正确认识现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制度方面的调控与扶持,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分类实策。
当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研究基地芮明杰工作室共同发布了该报告。这份分析报告聚焦供给,关注产业发展;追踪热点,对产业深进行度分析;同时,通过微观企业主体视角的实证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政策导向提供实证支持。
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承受下行压力,201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下滑至6.93%,达到近年来的低谷。产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旧的增长动能逐渐消退,新的增长动能逐渐形成。服务业贡献度持续上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表现活跃,增速较快。
2015年,供给过剩与不足同存,总投资增速下滑。煤炭、汽车、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而旅游、医疗等新兴服务业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报告称,2015年第三季度末,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达到近年来的峰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较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和总市值占比最大,超过40%,生物和高端装备次之。从发展趋势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强劲。
报告深度分析了2015中国产业热点:传统产业双重过剩;新兴产业小马拉大车;互联网产业风光无限。报告称,传统基础性产业已陷入颓势,主要产品产量增速趋缓或呈负增长,盈利空间逐步收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凸显。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低端产品过剩库存增加,而高端品种供应不足,还需大量进口。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市场需求弹性不足,制约了中国传统基础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或衰退期。
报告指,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市场效益良好,且其创新驱动的能力已进一步形成。中国在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已开始向部分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与资本输出。根据报告,2015年1季度,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增加值实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航空及航天器制造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也实现了20%以上和近15%的增速。不过报告同时指出,新兴产业衍生支柱产业仍有待时日。新兴产业虽发展迅速,但目前所占比例较低,且总体上看面临着核心技术滞后、关键环节缺失和需求定位不明确等困境和挑战,尚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根据分析报告,互联网产业发展继续“风光无限”,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发展,已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导向。以移动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领域连创佳绩,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实现交易规模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B2B电子商务网购交易额2.82万亿元(约1/3为手机网购),同比增长近50%。2014年,国内云计算市场收入规模达1174.1亿元,同比增长达93.5%,预计未来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至1万亿元。报告同时指出,“互联网+”和“+互联网”不断催生产业转型与升级,但发展仍局限于消费服务领域,替代效应为主,融合带动效应有限。
报告指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中国需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制度方面的调控与扶持,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分类实策:坚持深化市场改革、产业分类调整的总体思路,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和不同发展梯度的地区,采取差异化调控策略;以市场调整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市场”之手的核心作用,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现阶段鼓励兼并重组以实现存量优胜劣汰,未来发展引导投资方向以实现增量有序调整;继续深化供给侧体制改革,从金融、财税、人才等领域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此外,打击企业市场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扫清障碍;还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舵手型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中国国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