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实地寻找清末民初的存世建筑

2011年03月17日 16: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案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

  ■东黄城根南街32号院

  东黄城根南街在皇城的东墙外,“皇城根”是老百姓的说法,指的就是皇城边上。不过,东黄城根南街的名之由来,可不是托了皇帝的福,明清两代有皇帝时,东黄城根南街可没叫“皇城根”这名字,它在明朝称火道半边街,清朝称东安门外北夹道。到了民国,皇帝没有了,东黄城根这条街反倒称为“皇城根”了,后改称黄城根。1965年将关家大院并入东黄城根,这条街称东黄城根南街。

  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黄城根南街32号入选。32号院是东黄城根南街里最为气派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在东黄城根南街的北口路东,就露在大街面上,易于寻找。32号有个十分宏阔的大门,封建时代,四合院建筑是按照规制修建,特别是大门一定要符合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否则会被认为是逾制。在四合院大门中,广亮大门规制最高,其次是金柱大门,拥有这样大门的人家非富即贵,而普通百姓家的门大都是如意门。我去探访32号时,从现存的大门规格分析,应该是属于广亮大门,这说明曾经住在32号里的人家,一定是身份尊贵。

  进到院内,我发现这个院子被分成6个院落,为东西两部分。东路大门西向,为三间,门外有大八字影壁。西路院,院中有一极精美的垂花门,如此精美的垂花门,现在已经极为少见了,这更加说明当年住在这里的主人是极尽奢华的。32号内各院落间都有走廊相通,我在如迷宫般的院落中游走,期间不时会遇到残存的彩绘和精美的雕花,32号院落里透出的典雅和精致令人折服。在西院,我意外地发现了假山,从山下向山上望去,只见山上还砌有二层小楼。据院里的老居民说这是瞭望楼,假山南侧有石阶,可循梯而上。老居民还介绍说,这个院里原来还有假山,后来拆除了,移建到东单公园里。

  有人讹传东黄城根南街32号是李莲英的宅院,其实它真正的主人是俊启

  我在院内与老居民攀谈,他们很神秘地告诉我,这座大宅子是李莲英的外宅,听了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回家后,我查找了大量有关东黄城根南街32号的资料,才知道这所大宅院不是李连英的外宅,不过院子和李连英还颇有些渊源。

  此宅原是清光绪年间内务大臣,粤海关监督俊启建造的私宅。粤海关监督是个肥缺,俊启在任上挣了不少钱,有了钱的俊启有些膨胀,回京后他相中了临近皇城的这块地方,在这里建起了宅院。俊启修建这所宅院时,几乎是倾其所有,因此他的宅院修建得极其奢华,宅内屋宇楼阁宏敞精美,亭台廊厦曲折通幽,各院落间假山、树石、池沼穿插其间。在建筑上选用上好的砖石、木料,而且是精工细作。俊启的这种露富行为引起了李莲英的兴趣,李莲英对他不断勒索。谁想到俊启竟然“吃了豹子胆”,对李莲英的要求胆敢拒绝。李莲英怀恨在心。恰巧这时慈禧太后想给她的弟弟照祥寻找一处宅院,李连英就借机把俊启的宅子介绍给慈禧太后。可是人家俊启没犯错,这宅子是人家自己盖的怎么拿过来呀?于是李莲英给慈禧出主意说,俊启的宅子盖得逾制了,按照他的身份是不能住这样的宅子的,而且宅中的假山过高,有偷窥皇宫的嫌疑。这一状告得厉害,在封建社会,逾制可是重罪,而且再加上偷窥皇宫的罪名就更是罪上加罪。俊启知道后抑郁成疾,后来内务府又传出要查抄俊启的家,俊启气急攻心,不久就死了。俊启死后,他的宅院被查抄,顺理成章地就赐给慈禧太后之弟照祥居住。俊启露富引来了杀身之祸。

  民国时期,照祥家道败落,其后人将宅售予京汉铁路参赞、华北银行经理柯贞贤

  慈禧太后薨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像照祥这样的皇亲国戚,身无一技之长,又没有经济来源,最后落得家道败落难以为继。后来,照祥后人只好将这座大宅子售予京汉铁路参赞、华北银行经理柯贞贤。柯贞贤购得此宅后将其修缮一新,取名澹园。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宅院成为了单位宿舍,变为了民居。

  ■南河沿大街的欧美同学会

  南河沿大街在长安街的路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元明清至民国时此街本为一段御河。乾隆时因此街处在东安门以南,御河南段而得名南河沿。民国沿称未改。1949年后称东安门南河沿。1965年将太平巷、金钩胡同并入,改称东安门南街。1981年更名为南河沿大街。明代,南河沿街区为东苑,清朝则为内务府的库区,民国直到现在,著名的欧美同学会就在南河沿大街的南口路西。

  欧美同学会所在地在明代为崇质殿,曾经软禁过明英宗皇帝

  明代,现在欧美同学会所在地是“南城”的崇质殿。南城又称南内,和我们现在说的南城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南城指皇城的东南隅,为明代禁苑。南城的东、南抵皇城城垣,西到紫禁城城垣,北达东华门大街。南城虽然在紫禁城外,但是其建筑也如紫禁城内一样富丽堂皇,重华宫、崇质宫、宜春宫、洪庆宫、玉芝宫、普度寺、飞虹桥等构成了南城独特的风景。南城在明初称东苑,永乐、宣德年间皇帝经常在此游玩。崇质殿俗称黑瓦殿,虽然在明初只是南城的一处普通宫殿,但是到了景泰八年,这座宫殿可不一般了,它目睹了一场宫廷政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塞外瓦剌南犯,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贸然亲征,结果用兵不当,导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英宗被俘之后,朝廷为稳定人心,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主张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景帝任用于谦在北京城外击退了来犯的瓦剌军队,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后来,瓦剌的首领也先认为明英宗已无利用价值,于是将其释放。

  英宗回到京师,被尊为太上皇。英宗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却是阶下囚,景帝将他软禁在崇质殿。英宗在崇质殿度过了八年的软禁生活,终于利用景帝病重的机会,复辟成功。重新登上皇位的英宗,十分感念生活在崇质殿的时光,将崇质殿升格为崇质宫。然而明末清初,崇质宫连同其所在的东苑一起在王朝更替的战火中被焚毁。

  清代这里建起普胜寺,作为清初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

  崇质宫所在地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时发生了变化,顺治皇帝在崇质宫旧址敕建了一座喇嘛庙,赐寺名为普胜寺,作为清初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普胜寺是清初建的三大寺之一,寺院宏敞亮丽,主要殿宇南向,皆为黄琉璃瓦顶。普胜寺在乾隆九年(1744年)和四十一年(1776年)两次重修。

  民国时期普胜寺成为以“富强祖国”为宗旨的欧美同学会会址

  欧美同学会的成立还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的工业和科学十分落后,一些有识之士就奏请朝廷选派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出国后,在异国相遇倍感亲切,遂在各留学国成立中国留学生会。回国后他们继续保持团结和友谊,先后于北京、天津成立留美同学会、留英同学会和留法、比、德同学会。1913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由颜惠庆、顾维钧、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发起并资助,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为欧美同学会,致力于修学、游艺、敦谊、励行,输入西方科学文化。

  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在西交民巷租了一座小四合院作为会址。当时在东交民巷有一个外国使团主办的“国际俱乐部”,拒绝中国人参加,欧美同学会的会员们甚为气愤,他们决定要拥有自己的会所。欧美同学会会员集资2000两白银购得已破旧的普胜寺,翻修后建立会所,此后普胜寺一直作为欧美同学会会址使用。欧美同学会购得普胜寺后,于1918、1922、1925年几次重修扩建成现在的规模。扩建后,除设大会议厅外,还有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浴室、招待所等服务设施。有了属于自己的会所,欧美同学会开始频繁举办活动,经常举行学术演讲、报告等。著名学者章士钊、胡适、张若溪等人经常来此参加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更是以富强祖国为宗旨,举办各项学术活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