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主席的老师:曾给毛泽东图画考试打40分(图)

2011年05月09日 16:16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毛主席的老师:曾给毛泽东图画考试打40分(图)
毛泽东曾在第一师范操坪旁的君子亭起草驱张干宣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问毛主席的老师,请找第一师范黄露生

  经常有人不远万里,来到第一师范打听毛主席的老师的事情。

  就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前,江西省萍乡市政协文史委的四五位同志,就找到第一师范退休教师黄露生,他们要打听的是江西萍乡籍、毛泽东的老师汤增璧。

  毛泽东成为伟人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汗水,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张干等等众所周知,汤增璧是何许人也?黄露生说,这难不倒他。

  他说,其实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就写到汤增璧,不过因湖南方言,“汤”、“唐”,音近,外人难分,所以《西行漫记》在翻译过程中,长期以来被错译成“姓唐的教员”。

  斯诺《西行漫记》记录毛泽东的自述:

  “(在第一师范就读时)一位姓唐的教员,常常给我一些旧《民报》看,我读得很有兴趣。从那上面我知道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周游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缘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动。我想效法,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

  这位姓唐的教员,无意中促成第二年夏天毛泽东与萧子升在湖南宁乡、安化一带游学,同时,姓”唐“的教员其实就是现在萍乡市政协文史委同志要找的“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毛泽东国文课的教师汤增璧先生。”

  黄露生翻出毛泽东“一师”同班同学周世钊的《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指着一段话给我们看:

  “有一学期,班上来了一个姓汤的教员,他原来是在报馆当编辑的,讲课时能够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形势,教给学生一点时事知识……毛泽东常于课余(在汤老师家交谈,有时毛泽东还帮他抱孩子)找他谈话,交换对时事的看法。”

  这位汤增璧老师还真是一位人物。

  汤增璧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交情甚厚,流传一时的孙中山《挽刘道一》诗:“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址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据说就是汤增璧先生代作,而辛亥革命志士刘道一的墓,就在岳麓山间。

  1950年10月,毛泽东约见同学周世钊,曾反复问到1948年去世的汤老师,还委托周世钊打听汤先生的家人。

  但汤先生的后人却遵照父亲遗嘱,不给毛泽东添麻烦,始终没有露面。

  只到1980年,曾亲昵地叫毛泽东“大哥哥”的汤增璧先生的儿子、青海师范学院教授汤钟琰先生,在毛主席去世数年后,为缅怀父亲高风亮节以及父亲与毛泽东的情谊,写信给湖南第一师范,请求证实其父与毛泽东的师生关系。

  黄露生先生说,他找到了第一师范1980年8月5日“师办字第103号公函”。这封回函中写道:

  青海师范学院汤钟琰教授:

  来函收悉。经查旧日档案,你父汤增璧先生于1914年上学期至1914年下学期在一师任国文教员。其时,正值毛泽东同志第四师范转入第一师范,因此,周校长(指周世钊)及斯诺所记姓汤或姓“唐”的教师,即为汤增璧先生。是实。

  黄露生说,汤钟琰先生接到此函,如喜从天降,立即抄写寄给兄弟子侄,多次带领亲人,不远万里,来到第一师范,瞻仰培养一代伟人的学校。

  梁世佶的岳父,曾给毛泽东图画考试打40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心新中国的教育、关心新中国的教师,同时也感念旧日老师教诲之恩。

  据黄露生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财政十分困难,随后又爆发抗美援朝战争,但毛泽东仍将照顾老教师的想法率先垂范,先后用自己的稿费,招待、帮助、接济自己的老师,如黎锦熙、王季范、毛宇居、李漱清、张干、罗元琨、杨树达等先生,还有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的夫人戴贞常、启蒙老师邹春培先生之孙邹普勋、谭咏春先生之子谭世瑛、王正枢(即演员王人美的父亲)的孙儿等。新中国创立之初,公务员工资制度是“供给制”,为了照顾文教界“年纪大”而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在中央和各省特设立文史馆,聘任这些老人,一边养老,一边发挥余热,实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1956年,新中国由“供给制”改为“工薪制”,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每月工资为300多元,而当时大学一级教授工资达300元左右,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正省部级领导;副教授和中学八级教师最低工资每月为140元,相当于公务员中副厅级、正县处级。当时虽然绝对工资数不多,但教师在国家的地位,享有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而且堪称与当时苏联、美国媲美。这充分反映新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对教师辛勤劳动及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的高度尊重。当时毛泽东的老师张干先生对此感受特别深,称此:“足以挽回轻视教育工作者及老者之风。”黄露生介绍。

  在书院路370号第一师范教师宿舍院内,黄露生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位92岁的老爹爹梁世佶先生家。

  梁世佶先生的父亲梁慕诚,是湖南商专的训育员,毛泽东短暂就读商专时,梁父与毛泽东曾打过交道,对毛泽东的好学称赞不已。梁世佶先生的岳父不但是毛泽东就读一师的图画老师,更出现在斯诺《西行漫记》中,毛泽东对斯诺这样说:

  “(第一师范)这所新学校有许多校规,我赞成的极少。例如,我反对自然科学列为必修课。我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没有好好地去学,所以大多数这些课程我得到的分数很差。我尤其讨厌一门静物写生必修课。我认为这门课极端无聊。我往往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教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上一个半圆,表示‘半壁见海日’。又有一次,在图画考试时,我画了一个椭圆形就算了事,说这是蛋。结果图画课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亏我的社会科学各课得到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扯平了其他课程的坏分数。”

  据黄露生查阅1918年编印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志》,当时教毛泽东图画的老师,就是同住在一师教师宿舍院内的梁世佶先生的岳父谭柄锷先生。这应当是国内首次“揭秘”。老人家手中珍藏有他的岳父、毛泽东老师谭柄锷的相片(如图),这也应当是首次对外披露。

  谭柄锷(1978-1961年),湖南涟源人,为民国时期湖南数学名师,兼修图画,除教一师外,又先后在长郡、周南、明德等名校任教,湖南大学成立后,被聘为数学教授,著有《微积分》等著作。

  今年92岁的梁世佶先生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经常用电脑,打字所用居然为五笔字型。

  梁老比较认可黄露生对他的岳父给毛泽东打40分的理解:其实,梁老的岳父对不喜数学和美术的毛泽东同样喜爱,尽管考试时,毛泽东只画了一个椭圆形就算了事,仍然给了40分,虽然不及格,但对总分影响不大,这方面毛泽东其实心领神会,牢记在心,所以20年后,与斯诺谈话,才会绘声绘色谈及于此。

  黄露生说,1915年6月,第一师范学生驱校长张干,张干公榜宣布开除毛泽东等17名教师,谭柄锷等一大批爱国老师均强烈反对。1915年9月6日,毛泽东《致萧子升的信》中,特别谈到美术能培养技能、审美,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毛泽东对图画态度的转变。1917年下半期,毛泽东当选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主持会务日常工作,在学友会组织中,设立十五部,即专门设有图画部,聘请谭柄锷先生任“教授”。

  梁世佶先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岳父主动担任湖南大学辅导青年数学教师的任务,1953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湖南大学被撤销,有关院系调整到其他院校,谭柄锷先生因年老体衰,便告老回家闲居。1954年夏天,湖南发生特大洪水,粮食供应紧张,当时国家没有实行退休制度,谭老家境本不宽裕,经常陷入“无隔夜之炊”的困境。

  好友张干劝谭先生给学生毛主席写信求救。周世钊也劝谭柄锷写信给毛主席。半月后,毛主席回信给张干,同时提到谭柄锷的来信收到,称“请告谭柄锷先生,持此函向统战部接洽,我即不另复谭先生了”。谭柄锷正为要不要持信去找湖南省统战部,省统战部一位领导和两位同志倒是在第二天推着一部三轮车,送来300斤大米,同来的还有一位省文史馆馆长,送来聘书,称谭为我省教育作出贡献,特聘谭柄锷先生为湖南省文史馆员。

  黄露生和他的《毛泽东尊师风范》

  任大猛

  黄露生在第一师范工作,现已退休,他说,在一师工作,就应当成为研究毛泽东的专家。

  黄露生的“专”,就在于他专心和专门研究毛泽东和他的老师。

  他说,他写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从黑发的中青年,变为了白发老人”,有朋友评价黄露生,就像一棵松树,咬定悬崖,傲岸兀立。看他形象,确实有些这样的风骨。

  黄露生说,他之所以投入精力研究毛泽东,是因为缘分。

  1961年,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曾有缘受教毛泽东的“书法之师”孙俍工先生,多次聆听有关毛泽东的尊师故事。

  1963年,在湖南师院附中当实习老师,班上有个聪明绝顶的女学生杨小翠。他来到湖南师院操场旁坡上一幢青砖院落去家访,由此与杨小翠的母亲、也就是毛主席的老师杨树达的夫人攀谈,听到不少关于杨树达先生与毛泽东的佚事。在《毛泽东回湖南纪实》一书中说,1955年6月20日下午,毛泽东是在岳麓书院中见到杨树达。而根据他的听闻,却是毛主席来到杨树达先生家中,为患气管炎的恩师杨树达端痰盂。毛主席敬师之情,当时所有在场人深受感动。

  1969年,黄露生借调湖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工作三年,住在教育街,常伴随第一师范副校长罗三德先生到住在附近的毛主席同学、湖南省副省长、一师名誉校长周世钊家串门,听周世钊先生讲毛泽东的故事。

  后来黄露生调到第一师范工作。他觉得在毛泽东的母校第一师范,就应该研究毛泽东,于是埋首毛泽东尊师研究。

  1998年,黄露生出版《毛泽东尊师风范》第一版。经十余年继续努力,黄露生将原本只有17万字的第一版书,扩充为30余万字,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经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于2011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被认为是国内毛泽东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他们曾点燃“同学少年”的光芒

  任大猛

  不止是一个伟人、一群少年,给一所学校创造无上光荣,还有点燃“同学少年”光芒的那些老师们。

  当每天的太阳依然鲜红升起在长沙的上空,在书院路第一师范校园内的礼堂中、教室内、水井旁,你还找得到,点燃同学少年光芒的那些地点和那些恍惚仍然可闻的声音。

  一师大礼堂:孔昭绶创办志愿军与毛泽东缴获上千枪支

  1917年11月20日深夜,第一师范大礼堂堆满毛泽东率领的学生志愿军200人和警察一道缴获的千余枪支。一师师生无不称赞毛泽东“一身是胆”。

  其实,1916年10月,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以校长名义,向当时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呈文申请创办学生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国民教育”。当时全校为营,下设两连,因毛泽东曾当过兵,被任命为一连上士,积极参加和协助学校组织开展军训。第二年,南北军阀在长沙境内混战,毛泽东便带领孔昭绶创建的学生自愿军用计在猴子石收缴溃兵枪支,堆放大礼堂。溃军则由长沙商会出资遣散而去。

  八班教室:袁大胡子的嘲笑和毛泽东文章的改进

  在遇到袁大胡子袁吉六之前,毛泽东的作文屡获好评。

  而当毛泽东坐在第一师范八班教室读书时,国文老师“袁大胡子”袁吉六却嘲笑他的作文是新闻记者的手笔,毛泽东崇奉的梁启超写文章是半通不通。迫使毛泽东改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20年后,他对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寝室:毛泽东的三不谈和162元

  从八班教室穿廊可绕到八班寝室,可以看得到毛泽东当年睡过的床位。

  毛泽东在校学习时,寝具简陋,生活朴素。在寝室中,毛号称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毛泽东说,若人生仅以衣食住三者所求,此人长大无价值也。

  此外在一师五年半,毛泽东总共用了父亲162元钱,其中多半用来买书订报。

  冷水浴:杨昌济的“身教”与毛泽东的“三育”并重

  毛泽东受杨昌济的影响很大,杨昌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坚持冷水浴等。毛泽东即受此身教,纵使冬日寒冷仍坚持到寝室旁的冷水井打水洗冷水浴,毛泽东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是足以练习敢为。”

  毛泽东又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

  君子亭:被淡化的驱张干风波

  当年,毛泽东在学校驱除校长张干,所写的檄文,即在妙高峰君子亭写成,如今一师的君子亭已移动方位,亭子仍在。解放后,为了保护张干不被冲击,毛泽东刻意淡化了当年在君子亭笔墨下掀起的硝烟。

  附小主事室:易培基主持毛泽东杨开慧婚礼

  从妙高峰操场下来,为一师附小初小部,初小部中有附小主事室,1920年夏,毛泽东被破格聘为一师附小主事(校长)并兼任师范部22班国文教员。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此成婚,证婚人为楚怡校长陈润霖,主持人为一师校长易培基。当年,他们只办了一桌酒席。

  1921年6月,毛泽东向校长易培基请假,悄悄奔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会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