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抗战时的《大公报》:在低矮潮湿的防空洞中坚持

2011年06月27日 14:42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浏览重庆抗战遗址材料,看到两行字:“大公报社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砖木结构,层高三层,建筑面积396.1平方米。民国时期的大公报总馆。”

  这是一个太熟悉的地址。1986年12月以前,那里是重庆出版社,我在那里度过编辑生涯的最初时光。可我竟不知道,抗战的烽火岁月里,这里是一群老前辈以文报国的地方。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总部设天津,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天津沦陷于日寇之后,于1937年9月18日开办汉口版。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于同年12月开办重庆版。重庆时期是《大公报》最为辉煌也最为艰苦卓绝的时期。

  在日军长达五年半的轰炸中,报社同仁多在低矮潮湿的防空洞里,在对开平板印刷机的轰鸣声中写稿、编辑、校对、印刷。1939年5月3日、4日,编辑部与印刷厂部分被炸,1940年,经理部办公楼被炸毁,印刷厂第2车间被破坏。1941年夏,经理部大楼中弹,编辑部大楼屋顶裂开,员工们在暴雨中露宿两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报从未停止过。眼前敌机轰鸣,炸弹呼啸,火光冲天,鲜血奔涌,尸骨成山,大家并不因此退缩,每个人都坚守一个信念:把必胜的信心传递给同胞,抗战到底!

  清晨,《大公报》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侵华日军的凶残,敌占区人民的悲惨,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都通过版面源源不断地告诉民众,激起同胞们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

  《大公报》又是一张关注民生的报纸。1940年夏,大后方物价飞涨,民众苦不堪言。《大公报》于6月29日发表社评《天时人事之雨》,提出严惩囤积居奇的奸商,平抑粮价,以解民怒。1941年12月9日,从港抵渝的一班飞机降落,舱门打开,《大公报》前来迎接总经理的员工,看见大批箱笼、几条洋狗和一个保姆打扮的老妇人从飞机上下来。接机坪上,名满陪都的孔祥熙之女孔二小姐身穿男西装,脚蹬美式靴,旁若无人地开车把她们接走。前方将士浴血奋战,陪都达官贵人生活却如此奢华!报馆同仁无不义愤填膺。总编辑王芸生在一篇社评中把此事点出,立刻广泛传开,大后方群众非常愤怒,流亡在云南、贵州的各大学师生还游行以示抗议。杜虹/重庆渝中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