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一书出版

2012年02月29日 2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2月29日电(记者 张希敏)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教授康晓光等主编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一书29日出版。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公益组织的总体治理状况并不理想。

  报告指出,在内部治理方面,只有个别公益组织自身做得较好,且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质询,做到透明,保证效果和结果;行业自律大多停留在“倡议”层面,缺乏约束性和有效性,尽管个别组织之间已开始建立自己的联盟组织,规范加盟会员的行为,加强其对利益相关者的交代,但凤毛麟角。而公益组织的外部治理状况也非都显“繁荣”,只有来自公众和媒体的问责值得称赞,当然政府目前也开始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报告还对强制性行政动员募捐、中国现今的社会工作模式、中国政府与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互动等重点议题进行了观察。

  报告认为,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不仅对中国的第三部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它们在与中国政府互动博弈过程中,双方各自采用了三种行动策略并形成了六种政社关系,事实上双方的行动策略及相应的政社关系随着双方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府将社会工作作为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在中国大规模萌芽、产生并发展,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模式,通过案例剖析,观察报告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同时,报告对慈善商店和公益弥散现象等议题进行了深度关注。在西方,慈善商店是一种成熟的、可持续的、多赢的慈善运作模式,但中国的慈善商店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其在属性、运作模式、效果以及与相关行业规范方面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报告从政策法规、政府行动、行业建设、活动方式和资源、组织建设、学术界、公民行动和海外力量九个方面记录了近一年以来对中国第三部门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