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如何可持续再生? 学者提"首善文化"概念
中新网北京6月10日电 (刘欢)10日,《传承与创新:对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再生途径的探索》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是一部以北京旧城为中心,探索现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再生途径的学术专著。作者徐中煜在书中提出“首善文化”“首善文化圈”等概念,认为这能为北京旧城的可持续再生提供一个规划思路。
多年来,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高楼林立的背后,保护与发展、长远利益与当前困局的矛盾一直存在,历史文化风貌被持续破坏,真正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徐中煜认为,这是人们对于北京旧城文化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概括。
“可以用‘首善文化’来概括以北京为载体的文化体系,”徐中煜表示,“首善意味着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意味着在相同文化形式中处于最高等级、最具代表性的地位。比如全国各地都有孔庙,唯有北京孔庙能作为明、清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
在徐中煜看来,“首善文化”为实现北京旧城的可持续再生提供了一个规划思路。首先,围绕“首善文化”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增强旧城居民对“首善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围绕“首善文化”树立对待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科学态度,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原封不动,只供游人参观,而应变“静态”为“动态”。三是围绕“首善文化”,明确旧城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
徐中煜认为,北京旧城未来一段时间,可以按照文化节点—文化走廊—文化社区—文化圈的顺序,渐次发展“首善文化”,建成“首善文化圈”,同时完善旧城政治、教化等功能。“力争2020年左右,将北京旧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满足于一条中轴线。”
徐中煜特别提到北京通州城的规划,建议在通州城适当建造“中西合璧式”建筑、“虚拟主题公园”等,完成品位的提升和文脉的延续,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在生态、文化、社区以及建筑等四个层面的可持续再生。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认为,书中的很多政策性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学术界探讨北京旧城可持续再生理论与实践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化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