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叶兆言称南京人是真正美食家 忆母亲做盐水鸭

2012年06月28日 10:08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在南京有一句俗话叫“无鸭不成席”,南京人爱吃鸭子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不论是自己下厨还是宴请远方来客,盐水鸭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著名作家叶兆言就曾在《我们的心多么顽固》中提到,“那时候许多人都一窝蜂地做盐水鸭生意,南京街头是地方就有卖盐水鸭的,要说这活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可是用不了几年,你肯定会成为万元户。 ”叶兆言表示,盐水鸭是南京人的最爱,而多年来南京人一直被冤枉不会吃,其实南京人是真正的美食家。

  回忆 年幼时观察母亲烹鸭步骤

  对于南京特色美食“盐水鸭”,叶兆言回忆称,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曾给他做过盐水鸭,虽然已经不记得童年时的味道,但他依稀记得母亲做盐水鸭时大概的步骤,“先把鸭子的内脏掏出来洗干净,然后在清水里泡上2个小时,取出后排出水分晾干。然后把盐、茴香等

  作料炒热后灌入鸭肚子里,再放入缸中腌制,其间要控制好火候和腌制的时间,这是制作盐水鸭好坏的关键。另外,煮熟后的盐水鸭必须等到冷却后才能切开,这样味道最好。 ”

  叶兆言告诉记者,在南京有很多卖盐水鸭的店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在南京街头的某家店铺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越是祖传的,买的人越多,而且口味也演变成了今天的几十种,吃鸭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深入到南京人的饮食习惯中。

  叫屈 南京人是真正的美食家

  叶兆言认为南京人的饮食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南京人嘴馋,没尝过的都想试试,没吃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只要能想到,只要敢经营,不管什么菜系、无论中餐西餐、高档精菜或快餐,都可以高朋满座人山人海。其次是宽容,南京人花冤枉钱没吃到好东西,自言自语唠叨几句也就完事,刚上过这家当,又去受那家骗。“现在的外地人都觉得南京人不会吃。原因很简单,你到任何一个南京的馆子里,东西都可能特别难吃。但是你说南京人不会吃,南京人又很委屈,为什么呢?因为南京人特别爱吃。南京人要是有没有吃过的东西,就一定要试吃一下,嘴巴馋。 ”在叶兆言眼中,南京人其实是真正的美食家,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吃,对食物的做法不挑剔。

  叶兆言说,南京人在吃的方面,痛苦指数、狼狈指数有点高,跟他们性格随和也有关系。“上海人吃不到好东西不是要拍桌子,就是要讲道理;而如果菜里放少了辣椒,湖南人也会找来厨师问几句;但南京人在这方面就很傻,吃不到好东西时,自言自语骂几句也就算了。所以在吃的方面,我倒是真为南京人打抱不平,南京人真冤枉。 ”

  叶兆言说,城市越大,越容易丧失优秀的吃的传统。“吃应该首先是个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办法谈吃,没有传统也不会吃出什么品位来。现在的广州人和上海人没有必要和南京人来比谁更会吃,他们应该和过去的老广州和老上海比一比才对。这些年美食的水准下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城市以太快的速度丧失了在吃方面的优秀传统。 ”

  花絮

  钱文忠一次吃3只

  “喜欢南京,当然有许多个理由。对我来说,其中的一个,就是那一想起来,就直让我思维停顿、目光呆滞的盐水鸭了。最高纪录,一人尽盐水鸭三整只,意犹未够。 ”——钱文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爱吃

  去年在上海书展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表示,“我非常爱吃南京菜,尤其是喜欢吃盐水鸭,每次来南京时他都会去吃,还会带回法国。 ”

  ■作家简介

  叶兆言,南京人,著名作家。 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等。

  趣味民俗

  夹鸭屁股意味着婚事定了

  在南京流行着不少关于吃盐水鸭的民俗,小伙子第一次去未来岳父家吃饭时,如果未来的岳父大人给他夹了个鸭腿,不要高兴,这门婚事就没戏了,那意思是“走人吧”!而如果夹了块鸭屁股,那么就得恭喜他,屁股乃腚,就是这门婚事“定了”! 记者齐书勤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