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万字《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全面阐述儒学历史
中新网北京7月3日电(记者 张中江) 《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
由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
据介绍,由北京大学牵头,并由汤一介担任首席专家的《儒藏》工程,是教育部历史上目前为止最大的文科项目,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儒藏》工程除了编纂儒学文献本身需要作全面的文献学、历史学研究外,同时还注重对儒家文化作系统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儒学史》(九卷本),是《儒藏》工程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
《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全书约450万字,上自先秦,下迄中国现代,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儒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并以此为背景,由儒学延伸至经学,分别阐述了儒学与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该书是中国迄今出版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参与撰写的作者均为对各断代史研究具有权威的专家。该书基本理清了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的轨迹,突出了儒学对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从多方面阐述了儒学对当代社会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普遍价值等重要问题。
汤一介:《中国儒学史》主要有4点突破
为什么要编一套九卷本《中国儒学史》?汤一介当天说,这是由于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要有民族文化的复兴的支撑。在中国历史上儒、道、释一向三家并称,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却不相同,儒学一直是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
他介绍说,此次编撰的《中国儒学史》大体上说有以下4点有意义的突破:
1.《中国儒学史》只能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来梳理儒学在中国的历史,以期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书较好地处理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2.《中国儒学史》基本理清了儒学在历史上发展的轨迹,这是由于本书注意到如何处理好3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是由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国家,在历史上以汉族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一直与境内各民族文化进行着双向交流,从而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大融合。
二是儒学自春秋战国以来与其他各派(如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在辩难中不断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思想文化,它体现着儒家以“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观,这对儒学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潮至关重要。
第三,儒学与外来文化虽在思想观念上有重大差异,并在历史上有着相当激烈的论争,但由于儒学主张“和而不同”,因此在中国从来没有因宗教信仰、思想分歧的不同而发生过战争,而且最终在历史上形成中华文化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共存共荣的格局。
3.《中国儒学史》根据史料(包括出土文献)以科学的态度努力从儒学的内在思想中发掘其“特殊价值”和“普遍价值”。
4.《中国儒学史》是由多位学者撰写,虽是一部书,但仍应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
与会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中国儒学史》(九卷本)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们指出,一部多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对整体、宏观、历史、全面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儒学和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比较自觉地以哲学史的发展为侧重点,比较关注对儒学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具有较深厚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这套书特点明显,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史,从中可以看到对以往仅仅从哲学史的角度研究儒学史的一些突破。该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经典诠释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注意运用出土新材料,反映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回应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同时,研究范式亦有所创新,尤其重视儒学个案研究及历史贯通、儒学与经学的结合研究,从而做到既关注经学而又不受制于经学,弥补了以往思想史著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