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哥传奇是时代的缩影 关注因为有所期待

中山大学保安杨顺工作期间在学校自学英语,2010年跟外国留学生交流时,认识了来中大留学的瑞典姑娘晓梦,两人坠入爱河,最近在瑞典结婚。目前杨顺正在瑞典学习瑞典语,他表示在瑞典很快乐,可以接受免费教育。
这些年诸如北大清华保安、食堂员工考上大学的新闻,已经报道过很多,为什么每一次都会引发公众的热议?在我看来,公众对北大、清华保安,包括中山大学保安杨顺的热切关注,其实反映出很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保安作为一种职业,在我们社会代表的是底层劳动者;而与之相对应的,北大、清华、中大,则是精英或者进入主流人群的象征。
或许我们可以说,初中毕业的杨顺,跟随父母从湖南到广州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大游玩时,突然被校园内的文化气氛所触动,于是立志向学;随后,他找到中大保卫处,申请做保安,但先后两次被拒,第三次方如愿;接着苦学英语,邂逅瑞典女孩,在瑞典结婚,并享受到瑞典免费的教育……这整个故事在中国实在是太罕见了。而且杨顺的跨国爱情,还充满了爱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房子这样的不可思议!种种在中国少有可能;阶层、身份、思维方式等固化的东西,似乎在杨顺的新闻中全部都是浮云!
和过往有关保安成才的故事比较而言,杨顺似乎更幸运;但我们不要忘了,报道只是报道,所呈现的东西极其有限,杨顺的坎坷和幸运都是新闻极端呈现的结果。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的悲哀和社会流动的困难,这样的新闻才被媒体所关注,才让舆论热议;如果这样的事情满大街都是,又何至于成为新闻?就算上了媒体也没有多少人在意。关注的背后,是普通人对自身发展的关切,是公众对现状的不满。
娶不娶外国女孩不重要,爱情需不需要房子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人是否通过努力都可以买得起房子?阶层歧视能更少,并拥有一个社会顺畅流动的公平环境,这是我们的期待;正是因此,我们一次次关注并热议保安的传奇故事。
>相关新闻:
>文化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