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日报评《逃离德黑兰》获奖:电影与政治联姻

2013年02月27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问鼎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兼主演本·阿弗莱克和他的这部作品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再现了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电影将美国人质带离德黑兰的故事”。观影过程中,尽管观众普遍预测到6名美国外交人员一定会安全离开德黑兰,但还是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为6人的命运捏把汗。艺术的表现手法,紧张刺激的情节,演员的出色表演,自然是这部电影勇夺“小金人”的原因,但“政治”永远不会在奥斯卡奖评选中缺席。

  《逃离德黑兰》很好地迎合了人们对于伊朗和中东的关注。几十年来,美国与中东矛盾重重。随着美国在“全球巴尔干”的不断介入,奥斯卡奖也越来越关注这一地区,从《拆弹部队》到《一次别离》,再到现在的《逃离德黑兰》,美国人一次又一次通过电影聚焦大中东。从这一点来说,最开始的内容选择就奠定了《逃离德黑兰》强烈的公共关注度与广泛的观众基础。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展现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教育片”。由于担心任务失败使美国政府蒙羞,华盛顿突然中止了营救计划。关键时刻,男主角托尼·门德斯决定违反命令,凭一己之力带6位同胞回家,逼迫美国政府按原计划行动,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奥斯卡奖评委一半多年龄超过60岁,90%以上是白人,70%以上是男性,他们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言人。《逃离德黑兰》高擎个人英雄主义大旗,获得评委会青睐并不令人意外。

  《逃离德黑兰》电影中,6名美国外交人员得以安全返回,可谓是“大团圆”结局。但在片末,电影有这样一句台词:“历史总以闹剧开场,以悲剧收尾。”有分析认为,这一耐人寻味的感叹是影片的另一亮点,体现了电影对美国大中东政策的反思。回首过去的10多年,西亚北非局势可谓一个“乱”字,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内战,数万平民失去生命,上百万人流离失所,美式民主制度的推广没有结出丰硕果实,却令许多国家饱尝动荡苦果。同时,美国也付出了数千士兵阵亡的代价。

  《逃离德黑兰》的获奖并不偶然,在“小金人”的光芒下,电影与政治再度联姻。

  王云松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