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楹联墨迹原件受重视 历史悠久后俗称对联

2013年04月10日 09:4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

     “楹联”的原始时期指悬附于楹柱上的竖条形木质刻字装饰物。楹为堂屋前部的柱子,古建筑的厅堂,前后常有四根柱子,前两根独立支撑上枋及出檐部分的房顶,俗称“檐柱”或“明柱”,在建筑学上叫楹,因而悬附于其上的木联被称之为楹联。后来人们把楹联即挂着或贴在楹上边的对子,约定俗成为对联、楹联,历史极为悠久。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两块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在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的习俗。到了唐代,降鬼大神“神荼”“郁垒”转化成“尉迟恭”“秦叔宝”。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以后,逐步经过文人雅士的修饰提高,把汉语语言文学的所有修饰手法几乎都运用到楹联中来,衍化成写在纸、布、木等材料上的对偶语句。这种对偶句内容丰富,用语新颖,生动活泼,词藻典丽,哲理渊雅。要求又非常严格,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工整,上下联内容要关联但又不得重复,成为我国精巧别致的文学体裁和全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楹联,《吴越春秋》描述,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一日,侍忠懿王(吴越王钱鏐,在位于907-931年)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联句“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于碧波亭亭柱。三十年后,按《蜀檮机》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岁除日,蜀王孟昶(在位934年-964年)令学士幸寅逊撰词题桃符版于寝门,后蜀主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上联意“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意“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以上两副对联,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文献记载的最早楹联。

    早期的楹联墨迹原件,由于任其历史岁月的零落湮沉,没能保存下来,只能在古籍中寻找记载的联语。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它的书法艺术和收藏价值,楹联墨迹原件受到社会珍藏。

    这副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中“以朴为秀古原树,其真自写斜阳花”。吴昌硕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此联在用笔上,行笔、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为吴昌硕石鼓文的精品。联语内容上看,吴昌硕的审美取向主张自然美,以朴为秀,联语引自南宋刘辰翁词《六州歌头》“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就更显贴切。

    ◎赵榆(拍卖史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