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无言外之意
最有名的“红杏出墙”诗,无疑非南宋叶绍翁的那篇《游园不值》莫属:“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如今我们提到“红杏出墙”,会怎么想?大概立马会想到某某出轨了、某某跟别人有一腿了,对不对?别不承认,如今的“红杏出墙”,其实代表着“越出常理的情爱”,属于不正当男女交往。遗憾的是,它真的是被误读了。
最早的“红杏出墙”诗,作者是晚唐诗人吴融:其诗《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曙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皇州。”
怎么赏读呢?它是以杏花怒放为感兴的发端,赞美帝乡。
全诗流露出的是对帝乡无限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中的“红杏出墙”,仅仅是诗人眼前的景物,是勾起思乡情绪的媒介而已,而不含有言外之意。
金代刘豫的《杏》:“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门前山色带烟重,幽鸟一声春日迟。”这是一篇写实景的代表作。
陆游也写过一首《马上作》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栁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首诗比叶绍翁的稍微早几十年,但在写景上与叶绍翁颇为相似。从时间先后来看,貌似叶绍翁效法了陆游。但从韵味和意境来看,陆游的诗其实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一诗,已然入选《千家诗》,其选者曰:“诗题‘游园不值’,意思是诗人去朋友的花园游玩,可园主人不在,园门紧闭,只能欣赏到墙头伸出园外的一支红杏,并由此而得此诗。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但叩门不开颇为扫兴,后两句得来十分珍贵,一个‘关’字,一个‘出’字,却使情绪急转直下,失望中忽见浓浓春景,不觉一喜。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生机是很难禁锢扼杀的,诗文妙趣横生,活泼感人。”
如此理解可否?当然可以,但常言道“诗无达沽”,尚未切合叶绍翁的其人其品及其追求的实质,需要重新解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二句写诗人想去访问一位隐士园亭。但轻轻敲门,隐士的小院柴扉不见打开。于是诗人推测道,这可能是担心游客们的“屐齿”会踩伤他家的青苔吧。暗指主人不愿意就俗。
我以为主要应该着落在“苍苔”二字上。《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采用刘禹锡的这一联想,诗的下句意思就明显了。“红杏出墙”在这里不仅是写景,还有了韵外之意:“你的品德修养深厚,声名远播,就像这墙头的红杏一样,是遮掩不住的。”
也就是说,“红杏出墙”在这里,既有对隐士品德的赞赏和敬仰,又有对隐士拒不见客态度的一种善意警醒,当然也似乎颇有微词。首尾照应,意脉贯通,可谓深有意味。
说清楚了吧?“红杏出墙”原先并非贬义或中性词,它是一个极其优美的诗歌艺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去正确解读和传承,而不是肆无忌惮的调笑和曲解。
(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