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构建“大足学”引学界关注
中新社重庆11月24日电 (记者 韩璐)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24日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专家学者汇集一堂,共同探讨“大足学”构建与发展。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70年前,时任中国学典馆馆长的杨家骆带领顾颉刚、马衡、傅振伦等学者,对地处西南偏僻之地的大足石刻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大足石刻由此为世人所知晓。
“大足石刻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官员杜晓帆称,大足石刻及其周边区域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特质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化以及艺术作品的研究成果,已逐步形成“大足学”,受到各界重视。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南方石窟寺代表,学界一直有‘北敦煌、南大足’的说法。”重庆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说,目前大足石刻和巴蜀石窟群正经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阶段,“构建大足学的基础条件业已具备”。
研讨会期间,学者们将围绕“大足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理论”、“宗教艺术与考古”、“世界遗产的管理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考察大足宝顶、北山两处石刻区。
大足石刻为继敦煌后中国第二个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艺术景观,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字10万余字,被称作“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