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藏族导演松太加的“自我救赎”
中新社西宁4月20日电 题:藏族导演松太加的“自我救赎”
作者 罗云鹏 张海雯
“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外界传递藏族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观念,没有所谓文化猎奇,只关乎藏文化核心中有关心灵的救赎”,19日,藏族导演松太加正在忙碌着将自己新近作品《河》推向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和上海国际电影节。
松太加出生在青海同德草原上的尕巴松多镇,今年正值不惑之年。“小时候经常跑去录像厅看港片,那时候觉得电影离自己很遥远,直到看了台湾电影《风柜来的人》,萌生了自己也要拍电影的想法。”在他眼里,外界给藏区贴的标签太多,真正的藏区和藏文化,不像《转山》中表达得那么浪漫,“藏族人有自己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根植于最本真的生活”。
松太加执导的首部藏语长片《太阳总在左边》,讲述了主人公尼玛无意间将母亲碾压致死,因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只身一人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凭借电影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松太加获得第30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单元大奖,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单元特别表扬奖,入围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导演竞赛单元”、第55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等。
2015年,松太加的第二部作品《河》入选第65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在柏林ZooPalast电影宫举行首映。该部藏语影片以藏族小女孩央金拉姆的视角,以其母亲怀孕分娩所经历的三个季节为时间顺序,感受爷爷与父亲、父亲和自己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呈现三代人对于父爱不同的理解方式。
“拍完之后,才发现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有关心灵的救赎是很多藏族文艺作品的创作主题”,松太加说,《太阳总在左边》中,男主人公尼玛通过和公路上偶遇老人的交谈最终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误,《河》中,爸爸的情绪如同春季日益解冻的冰河,原谅爷爷在四年前的无情之举。
“父亲的去世对我影响很大,《太阳总在左边》中的老人和《河》中的爷爷都有父亲的影子”,松太加说,“我在展现藏族人有关心灵救赎的同时也在救赎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