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里
人们亲切地叫他“秋里老师”,还有很多人尊敬地称他为群众乐团的“总指挥”。前天上午,这位在指挥台上一站就是50余载光阴的艺术家,在京病逝,享年82岁。
【赞】
除了谦和平易以及“从不发火儿”的为人,秋里最让大家感佩的是他一生对合唱事业的执著与热情。“他工作起来不计条件,不求待遇,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工厂、农村,他哪儿都去。”作为秋里“半个世纪的老战友”,著名合唱指挥家严良堃对秋里的艺德情操赞赏有加。
在中央乐团(1956年成立)合唱演员孙志芬的记忆中,人民大会堂刚建造那会儿,秋里就曾带领合唱队到工地上演出慰问工人。“那时候专业合唱团并不多,合唱最多也就两个声部。是秋里倡导在合唱中推广4声部以上的混声合唱和无伴奏合唱,把合唱艺术提高了一大截。”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秋里一手创建和培养了北京工人文化宫合唱团、北京教师合唱团、文化部老干部合唱团三支合唱队伍。“20年来,他们积累了很多曲目,尤其是老干部合唱团,水准很高,经常去全国各地以及国外进行演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说。
【敬】
“1986年中国合唱协会的创立,秋里功不可没。”中国合唱协会副秘书长、当年中央乐团的合唱演员冯琬珍说。她见证了秋里怎样“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发起创立了此协会。“当时,不说全国,就连北京的合唱事业都没开展起来。如今22年过去了,国内合唱事业可谓遍地开花。”秋里还分别于1981年、1989年倡导举办了首届“北京合唱节”和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节”。如今,“北京合唱节”已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合唱节”,今年将举行第9届。
田玉斌说,目前全国26个省市也都成立了合唱协会、合唱委员会等,而这与秋里的积极促进和努力绝对分不开。秋里因此被称为群众合唱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
“他的一生,很大精力都用于业余合唱活动。”严良堃说。几十年来,秋里频繁出现在北京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他同时还是全国20多个省、市的职业、业余合唱团的艺术指导。他为全国各个战线指挥了数百场业余合唱音乐会,培养、训练业余指挥近千人。 “有一次,外地有单位邀请他去辅导,当时他老伴已生病坐上了轮椅。为了能兼顾老伴,他最后推着老伴儿一起去了外地。”孙志芬说起往事来感慨万分,“秋里总是有求必应,因为他不愿意让对方失望。”
【叹】
严良堃、秋里、胡德风、聂中明、唐江,这五位老艺术家曾被誉为“五大合唱指挥”。他们活跃在合唱领域第一线,为推动我国合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胡德风和聂中明前两年相继辞世,如今秋里也随黄鹤去。“说秋里去世是中国合唱事业的一大损失,一点也不为过。”田玉斌感叹。
国内群众合唱事业近几年发展步伐很快。田玉斌介绍,根据北京市老龄委的统计,目前北京仅老年合唱团就有3000多个。“相比之下,合唱指挥的数量则严重短缺,而可称作优秀的就更少了。”田玉斌说。“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指挥艺术造诣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合唱团的水平。”
秋里生平
秋里,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社委会副主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前身)常任指挥。1946年,他在东北文工团首次指挥演出歌剧《白毛女》,开始其指挥艺术生涯。以后,在《上甘岭》、《渡江侦察记》、《东进序曲》、《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狼牙山五壮士》等20多部电影里担任音乐指挥,也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指挥组成员。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