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加强渔业管理12年 渔业资源衰势有所遏制
中新社南昌6月21日电 (记者 王剑)6月21日一早,经过三个月的春季禁渔期后,世代居住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的渔民老刘驾驶维修一新的渔船入湖捕捞,“希望今年能有个好年景”。
经过12年数以亿计的鱼苗被人工放流至鄱阳湖区,加之严格执行春季禁渔,鄱阳湖近年来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有所遏制,渔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江西省渔政局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为增加渔业资源,江西省从2002年开始尝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放流规模也从2002年的4万尾增加到2012年的15亿尾。
鄱阳湖地处中国南部江西省,该省水系发达,北接长江,南靠珠江,是中国内陆的渔业大省。全省渔业水域总面积2500万亩,其中天然捕捞水面2016.85万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给水生生物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据江西省渔政部门统计,1962年鄱阳湖捕捞总产量曾达到4.2万吨,1985年下降到2.7万吨。1983年凤尾鱼产量约110万公斤,1988年下降到55万公斤;银鱼的历史最高产量曾达20万公斤,现已形不成渔汛。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决定在长江流域及鄱阳湖、洞庭湖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鄱阳湖开始实行全湖范围禁渔制度,在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的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环资科科长刘小龙21日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去年增殖放流的15亿尾鱼苗中,珍稀鱼类164万尾。其中向鄱阳湖区就投放超过2.2亿尾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鱼苗,珍稀鱼类4万尾。”
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鄱阳湖区渔业资源衰退趋势目前有所遏制,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