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高教和职教规划 解决人才培养矛盾问题
中新网上海12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尤其高级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边是职业学校教育社会认可度普遍很低。“岗位等人、人等岗位”等现象说明大学生培养数量不是过多,而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和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怎样改变这些矛盾现象?
28日上海正式出台《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简称《高教规划》)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简称《职教规划》)。据介绍,《高教规划》主要面向本科及以上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层次;《职教规划》主要面向应用型人才全口径培养。这两大规划存在有效交集,特别是对于本科以上层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它们是横跨两大规划。
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两份“规划”,在全面梳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家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等因素,对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层次、类型以及分类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力求面对未来上海乃至周边区域各类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类型上都能输送、在结构上大致匹配。
上海教育部门表示,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面对这一需求反观教育,目前人才培养结构中,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比例严重不足,对此必须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分析来制定专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
据介绍,《高教规划》针对医学、艺术、经管、法学、理工农、文史哲教6大门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布局,分别提出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发展情况,高校被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类;纵向维度上,按照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形成了“十二宫格”。
上海在《职教规划》中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基于《职教规划》搭建形成的立体化职业教育学制体系,上海将贯通从中职到专科、从专科到本科多渠道、多形式衔接融通的“立交桥”。据了解,上海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14个专业大类和79个专业类分别对应到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上海教育部门表示,希望通过系统实施这两大规划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众对教育的关切。增强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切实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是上海将着力破解的重点问题。
据透露,上海已经把14个专业大类对应行业过去若干年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再参考其未来人才需求规划用大数据建模作出需求分析,然后再与上海教育对接做规划,在此基础上使得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总体来看,今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将逐步缩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将研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采取构建以技术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形成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大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占比、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在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上海做出了三项制度安排:首先,刚留校的青年教师不能直接上讲台,要先担任2-3年助教,积累一定经验后才能独立开课;其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且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最后,想方设法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教师把心放在教学上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的“软肋”。据知,这既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用制度构建来加以保障,并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固化下来。
据悉,两大“规划”将成为未来指导教育发展的权威依据和刚性要求。有关部门正在上海市人大的支持下,推动《职教规划》核心内容纳入职教条例修法之中,同时,积极推动《高教规划》核心内容进入地方立法程序。今后,所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和质量评价等,都会严格“跟着规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