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考: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实践(图)


今年7月,北理工生命学院生态科考队一行14人由北京出发,赴甘肃酒泉展开了一次为期10天的生态科考。此后,科考队员将实地采集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展开分析,对戈壁滩生态状况进行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生长在沙漠的乔木树种——胡杨树的生长环境和习性进行了分析……
据了解,为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北理工生命学院自2004年以来,每年暑假组织在校学生开展一次生态科学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九年来,来自学校不同学院的上百名科考队员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已跨出国门。“我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位科考队员如是说。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始终脱离不开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考试到考试的育人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高分低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借助生态科考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修缮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超前设计与项目管理相结合 提升大学生生态科考质量
“指导教师每年在对考察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后,都会根据考察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方经济等方面,提前制定每次考察的主导方向和定位。”这位负责人说。据了解,在赴甘肃酒泉开展生态科考以前,北理工的科考队员们已经陆续完成了对张家口生态环境与土地沙化的调查,宁夏沙漠湿地典型地貌的考证,以及山东东营大面积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保护、珍贵雨林植物药用价值开发、革命老区沂蒙山天然大氧吧形成、内蒙古大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沙漠化防范等的研究,尤其是,生态科考队在2010年还踏上了枫叶之国加拿大,实现了异国实践的梦想,2011年的宝岛台湾之行更是成为生态科考队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闪亮一笔。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生态科考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建立了以团队科考为主、自主实践为辅的实践运行体系,形成了学院组队、团队立项、个人实践的成熟的组织模式。”他介绍说,每年科考队的队员选拔均面向全校,通过提交报名表、审核实践方案(综述论文)和综合面试三个环节,每年选拔产生10名左右的队员,涉及学校不同专业和年级,涵盖了本科生、硕士、博士及二学位的不同层次人员。在开展考察前,学院对所有队员开展安全培训、礼仪培训、论文写作培训等;在科考过程中,实践团全体成员通过实地采集样本、社会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的详实资料;考察结束后,通过梳理实践调查报告,召开交流、研讨会,总结实践感受,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形成科考实践文集。
为提升生态科考活动的效率,自2007年起,科考活动特别引入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了项目申请和审批、项目执行和管理、项目总结和评估制度,规范了项目运行程序和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项目申请阶段,申请者通过查阅资料确定个人课题,提交考察意向书,联系指导教师。最终经过课题审查和综合面试后,确定队员名单,组成科考团队。项目实施后,首先将计划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对,进行绩效评价,从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定分析,并对参与项目人员进行评定,审核绩效,总结经验教训。其次,对服务地区和项目成果进程考察,与预期目标比对进行项目验收。
他表示,几年来,项目管理在大学生生态科学考察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队员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考察成果的量化管理,保证了活动的质量。可以说,项目管理在科考活动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为该活动的正规化,规模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校外转移到校内 将文化内涵灌输到学生实践教育教学之中
“2011年我们将学生社会实践从校外转移到校内,从暑期实践扩展到日常实践,结合专业对北京理工大学北方四个校区的植物,开展了校园植物普查工作。”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们出版发行了《校园植物志》,希望借此进一步将文化的内涵灌输到学生实践教育教学之中。”
据了解,为了将北京理工大学优美的校园风光和感人的故事情结记录下来,展现给每一个与北理工有亲密接触的人,生命学院生态科考队从2010年底开始,启动了校内植物普查活动,历经现场考察、查阅资料、交流访谈、撰写文稿、采集照片、修改整理等环节,对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秦皇岛校区、西山实验区的植物开展了普查。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科考队共普查出了近一百五十种植物。其中,木本植物126种、草本植物13种、藤本植物4种、水生植物5种。科考队从考察出的植物中筛选出了对学校和师生具有较强影响的植物进行了感悟式地描述,归类为校园植物情怀;对其余植物详细介绍了其形态、分布、特性、药用价值、校园里的观赏位置等,归类为校园植物档案。《校园植物志》还对各种植物形态通过简图形式做了表达。
这位负责人认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科考社会实践活动,北理工生命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生态科考”等社会实践项目为牵引的实践育人文化工作体系,并且积累了大量教育实践成果。“通过生态科考,我懂得了无论遇到什么事,即使准备得再充分,在现实中也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去应对各种状况。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身上的责任感。”一名科考队员如是说。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表示,通过校内外的生态科考活动,我们为学生开拓了一片快速成长的空间,搭建了一个与校园不一样的成长平台。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到社会中找到创新研究的思路,获得研究的样本,为后期科研做些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每一次考察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机会,让参与科考的学生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科考队员去影响更多的人。”他说。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式,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让人的潜能得到主动、充分发挥。”这位负责人说,“要让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得到真正效果,不是表面文章,从‘形似’到‘神似’,就必须依靠实践。”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通过校内外的生态科考活动,生命学院为学生开拓了一片快速成长的空间,搭建了一个与校园不一样的成长平台。事实上,北理工生命学院的社会实践工作,一直在致力于搭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舞台。“通过实践,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通过融合,实现升华和超越;在实践中把在课堂中学到为人处世的知识落实在行动上,通过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素质。”他说。
与此同时,学院还明确提出了“暑期实践活动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推动实践项目创新化、成果化”的理念,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互为动力,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意识。“一直以来,生态科考的题目申报后在评审时要求具有理论或应用价值,通过开展生态科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介绍说。
他表示,实践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有效增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记者 杨靖)
>教育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