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老校长黄焕秋仙逝 中大人心中永远的“秋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大老校长黄焕秋仙逝 中大人心中永远的“秋哥”
2010年03月03日 09:34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黄焕秋生前照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星斗陨落 老校长长留心间

  黄焕秋曾带领中大穿越艰难时期 使开明自由学术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2月28日,时针将一位老人的人生定格在了凌晨2时43分。

  那一刻,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教育家黄焕秋老人驾鹤西去,享年94岁。

  黄焕秋,这位睿智、开朗、随和的老人,用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深刻诠释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教育家的优秀品质。

  而在中山大学悠长的历史中,他更是一盏带领中大穿越艰难历史时期,使中大开明、自由的学术精神得以薪火相传的明灯。也正是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中带领着中大勇立潮头,为中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8年,因为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黄焕秋获“中山大学霍英东成就奖”。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为黄焕秋校长送上了由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亲笔书写的“南天星斗、学苑栋梁”匾幅,八个掷地有声的大字正是黄焕秋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黎蘅、徐静

  3月1日,82岁的杨白清老师一个上午都在忙着打电话,曾任中大校友会秘书长的她,逐一拨通海内外校友们的电话,转告着黄焕秋离去的消息。“这是我能为老校长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今年77岁的许锡挥教授是原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中大三任校长许崇清之子。在他的眼中,黄焕秋是中大历史上能体现中大优良传统的领导人之一。 “胸怀宽广、淡泊明志,既务实创新,又包容严谨。黄焕秋身上展现的这些品质,正是中山大学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企业家名字命名建筑物创先河

  1935年,黄焕秋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抗战时期,中大由广州迁至云南,后来又再搬到韶关坪石,当时才20多岁的黄焕秋在时任校长许崇清领导下出任中大新生指导员。“从那时起到今天,半个世纪有多啦,黄焕秋历任中大教务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从年轻的革命战士到鹤发老人,一生与康乐园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黄焕秋的一生,为中山大学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正是他敢为天下先的领导风格,带领着中大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全国高校的先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尽沧桑的中山大学百废待兴。1980年,黄焕秋出任中大校长。原中大校长曾汉民回忆说:“当时的中大什么都缺,尤其是教育设施。没钱就建不了教学楼,怎么办?正是黄焕秋大胆地提出设想,走出去,团结海内外热心教育、关心祖国发展的人士,动员他们捐建教学设施。”而中山大学的大礼堂梁銶琚堂,正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最早以境外捐资人名字命名的建筑。

  提起梁銶琚堂,许多老中大人都会对黄焕秋竖起大拇指。“如今,企业家命名的建筑不胜枚举。”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说,“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哪个大学校园里敢以企业家命名一栋楼?!但中大在焕秋同志的领导下做了,开全国先河,这就是了不起的。”

  不仅如此,1979年2月18日至3月5日,以黄焕秋副校长为团长的中山大学教师代表团一行12人应邀访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这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批访港的高校教师代表团。改革开放初期,也是黄焕秋带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到美国访问,开展学术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1979年在中美宣布建交后,中山大学又率先接待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术代表团来访,随后,又派出学术代表团到美国高校进行访问交流。

  中大人心目中永远的“秋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大仅剩数理化生地文史哲等专业,复办专业迫在眉睫。于是,经济系、法律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等基础文科专业陆续复办,但这与当时的风气相悖。“有些人不同意复办文科专业,觉得没有用,黄焕秋为此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但还是把中大的文科一个一个地复办起来了。”曾任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的李修宏介绍。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中山大学再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文科专业发展迅速,哲学、人类学、历史学、中文等专业学术研究水平均走在国内前列。

  与此同时,黄焕秋和教职员工聊天的身影在康乐园里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焕秋同志”是很多中大人对老校长的亲切称谓。”大家很少称他‘黄校长’,更为亲切的称呼则是‘秋哥’。”许锡挥教授说,“秋哥”走到那里,必然有教师或其他什么人和他边走边谈。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