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江豚搁浅案增至13宗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鲸豚搁浅行动组”表示,本月初在五日内处理共四宗江豚搁浅个案,当中包括两条初生江豚,令今年以来的搁浅个案增至13宗。行动组于3月底跟进的两个搁浅鲸鱼样本,将会送往外国作基因化验以鉴定品种,预计最快本月底取得化验结果,并完成鲸鱼的解剖报告。
“鲸豚搁浅行动组”昨日表示,在本月2日至6日期间,合共跟进四宗江豚搁浅个案,令今年的搁浅个案增至13宗。当中两条为体长不足90厘米的初生江豚 (一般江豚出生时约80厘米长),分别在大屿山水口湾及清水湾乡村俱乐部发现,后者在发现时尸体更是已严重腐烂,死因未能确认,需抽取皮肤、皮下脂肪、牙齿、肝脏、肌肉、头骨和脑部等样本进一步化验。另外两条体长约160厘米的成年江豚,发现时亦已严重腐烂,身体表面均无明显伤痕,亦需抽取皮肤等作进一步化验。
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助理科研项目经理冼映彤称,江豚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获列为“易危”物种,香港水域现有约200条江豚,由于野外江豚难被观察,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它们主要在香港东面及南面水域出没,较容易在附近水域发现搁浅的江豚。而近年每年约有20至40宗海豚搁浅事件,当中近七成为江豚。
另外,行动组于3月30日在大埔红石门浅滩,跟进估计为长须鲸或角岛鲸的搁浅个案。由于两种鲸鱼的身体特征非常相似,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中,故保育基金正向渔护署申请许可证,以把解剖所得的皮肤样本,送往美国及日本进行基因鉴定,以确定品种,预计最快会于本月底取得化验结果,并完成鲸鱼的解剖报告。
>港澳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