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各界送别何泽慧:86岁挤公交 做事但求对国有益

2011年06月26日 17: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26日上午,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民众前往送行。中新社发 杨艳敏 摄  


 

    6月26日上午,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民众前往送行。中新社发 杨艳敏 摄  


 

视频: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6电 题:送别“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26日清晨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早早来此,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送行。

  遗体告别仪式于9时30分开始,有人手捧黄色菊花,有人带着与何泽慧年轻时的合影,还有人怀抱着老人生前喜欢的书籍,人们静静地排着队。看到老人安详地躺在鲜花簇拥的灵柩中,一些上了年纪的挚友在不停地流泪。

  2011年6月20日清晨7时39分,何泽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作为中国第一代女物理学家,她的名字更多时候被掩盖在许多男性科学家的背后,但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忠诚,她传奇的人生开创了中国科学界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外界送给她一个称号:“中国的居里夫人”。

  80年前,何泽慧与“三钱”之一的钱三强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窗;70年前,他们的书信往返于德国和法国之间;60年前,他们在异乡举行婚礼,他们深深记着导师居里夫人的一句话:“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1948年,何泽慧与丈夫抱着年仅6岁的女儿回到祖国:50年代,她创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60年代,她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70年代,她忙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80年代,她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直到2000年,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所上班。她家住在中关村,我们想派车接送,但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她个子那么小,挤在里面根本透不过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告诉记者。

  “淡薄名利,没有架子,不求享受,严谨做事”,是许多下属、同事以及朋友对何泽慧的真切感受。陈和生说,老人的生活非常简朴,衣服上都是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饿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但她却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05年起,中国总理温家宝先后六次到家中看望老人,给予她的评价是:“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92岁高龄时,记者与她谈到对“两弹一星”的贡献,老人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都是抄别人的。她的兴趣是做出点自己的东西。她不看小说,四大名著全没翻过,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

  她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在女儿眼中,何泽慧就是个“普通老太太”:“我们家里所有人的毛衣都是妈妈织的,现在还保存着一抽屉的毛衣针。”钱民协说,“妈妈一直是那么自信乐观、自强自立,她对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总是督促我们努力工作。她从不会把对我们的爱挂在嘴上,但心中却怀着一种深沉的大爱。”

  钱民协说:“我妈这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从来不计较什么条件。她们那一代人,活得轰轰烈烈!或许她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大贡献,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

  在老人家里,孩子们在母亲的遗像旁摆放了一盆君子兰、一盆蝴蝶兰和几支绿竹,钱民协说,“妈妈特别喜欢花草,尤其是这几样,只要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她都喜欢。现在母亲走了,但和她在一起的每件事都刻在我脑子里,会是一辈子……”(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