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岗村现状:一夜跨过温饱线 30年未过富裕坎


“大包干”带头人的改革“变奏曲”
“改革一直是小岗的主旋律,带头人、‘包二代’、每一个小岗人都是主旋律的弹奏者”
36年前,中国改革尚未拉开帷幕,被饥饿逼迫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
18个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并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这18位被称为“大包干”带头人的农民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jia其、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
如今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还有11位。他们大多年近古稀,却依然在为小岗村乃至中国迈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献言、献策、出力、带头。
“当年: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铤而走险?”
沿着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行至中部,拐道弯,就进入著名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36年前,中国的历史就在这里拐了个弯。
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不讨饭,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这个曾被当地人形容为“兔子都不拉屎”的皖北贫瘠之地,18位庄稼汉以“托孤”的方式签订“秘密协议”,并按下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
18个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由此被拉开。
35年后的初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一轮全面深入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当“改革”这首变奏曲随着时代变迁愈发复杂和激越,重访小岗,当年“大包干”带头人是否依然“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到小岗才知,让健在的11位“大包干”带头人合张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有经营农家乐的、有开超市的、有在儿子承包的葡萄园帮忙的,还有给村里敬老院看门的……我们的带头人们很忙啊。”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笑着解释。
“不提了,不提了……”带头人都不愿回忆当年挨饿讨饭的日子。
不提,不代表忘记。
“六口人只剩我一口,爷爷是绝食死的,两个兄弟最后连尸体都没找到,估计讨饭走着走着就倒在野地里了。”68岁的严立华说。36年前的那印有18个改变命运的红手印契约就诞生在他家。
一大早忙着开张、擦桌摆凳的严立华和儿子合开了“红手印餐馆”、“红手印超市”,餐馆和超市就位于村口,地理位置优越。
“我是孤儿,当年分田要‘托孤’,最犹豫的应该是我。最后还是下了决心,要饭是要不活的,还不如‘铤而走险’!”灾年留下的哮喘病让老严说话习惯性低头含胸,但言此,他霍然抬头,眼神坚毅。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生产队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几乎每家都收了七八千斤粮,院子里堆不下也舍不得卖,饿怕了。”严立华说,“没挨过饿的人不知道,饿的滋味会跟人一辈子。”
1979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除夕夜,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蒸白米饭,鞭炮响了一夜。”
>国内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