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巡视整改报告不妨细些再细些
巡视整改报告直接点名,讲清楚具体信息,本身就应该是整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查出问题不要紧,只要整改了、处理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不必隐讳
继广东、山西之后,6月9日,吉林、安徽、国土资源部、新华社等四个二轮巡视的巡视点,也晒出了巡视整改报告。四个巡视点共处分了122名官员。其中,吉林1名原副省级官员违规在企业任职被处理;全省共清查出在企业兼职人员1380人,其中1274人系违规兼职(6月10日《新京报》)。
四份巡视报告晒出来之后,很多人大呼过瘾,对于巡视报告披露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表现出浓烈的兴趣。社会公众的这种情绪,无疑是对中央巡视组直面问题、穷追不舍进行巡视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传达出民间对于反腐败、转变作风乃至深化改革的殷切期待。巡视,就要动真格。
唯有发现了真问题,才可能有真整改,也才能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纵览四地巡视报告,举凡在官员违规兼职、裸官治理、超配秘书、住房超标、楼堂馆所等公众高度关切的焦点问题上,报告中均有详细说明,这种对问题的清晰整理、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十分令人欣慰。
不过,再三翻检报告,公众也会有一些小小的不满足。换言之,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巡视报告似乎还可以再详细一点。只有不惮其烦、不厌其详,公众才可能从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满足长久以来的信息饥渴;另一方面,也才有可能参与其中,在扩大知情权的同时参与监督。
以点名为例,报告提及,吉林3名副省级官员在企业兼职;国土部5名正局级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其中一部门负责人为子女牟利……这些官员究竟是谁,均没有点名,公众不免一头雾水,不甚解渴。既然已经违纪也接受了处理,为什么不能公开相关信息?回避并非解决之道。
同样的点名,安徽查办的5起市厅级干部腐败案件,也只是披露了安徽省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胡学凡,滁州市委原书记江山等两人的信息,其他3起则语焉不详。吉林一次裁撤23名副秘书长,这些秘书长具体来自哪些部门等信息,似乎也可以有一个说明,不能让民众猜测。
又如点单位,报告在披露国土资源部下属单位违纪情形时,倒是点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地质力学所、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等单位的名,但在披露吉林“48单位腾退16万平方米超标房”时却没能一一列举;同样,新华社“有的单位利用发稿权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现象”,“有的分社搞营销摊派”等,这里边的“有的”,也未免显得空泛、笼统。
其实,巡视整改报告直接点名,讲清楚具体信息,本身就应该是整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查出问题不要紧,只要整改了、处理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不必隐讳。这样做,也符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总是习惯性地隐去,以“某”或者“有的”来告知公众,相关工作效果难免打折扣。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信息公开的要义所在,只有公开透明,才会形成威慑力,也才会产生全社会人人监督的合力。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