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疫情背景下贫困地区如何化“危”为“机”

2020年07月02日 18:28 来源:人民论坛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疫情背景下贫困地区如何化“危”为“机”

  作者: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对此,党中央果断展开全国性全民联防联控阻击战,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往积极向好的态势发展。但应看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在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此同时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切期盼。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本次疫情极大地考验着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公共管理系统等方方面面,贫困地区因其脆弱性更容易催生出各类危机问题,需要更多关注和扶持。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贫困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应转变思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寻找适合贫困地区的政策举措,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化“危”为“机”。

  “契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广实行“微治理”新模式。所谓“微治理”就是治理精细化的一种实现路径,即打破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让多元主体参与进来,聚焦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病毒来势汹汹,这场战“疫”是对乡村治理水平的现实检验。而调动和发挥村民积极性,形成共治合力是打赢此次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一环,也是“微治理”模式的一次实践。通过推广“微治理”模式,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撬动乡村治理模式转变的契机,已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转机”——推动乡村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乡村医生 “守门人”的作用。此次疫情也在警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为此,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同时,应更加关注乡村医生这个群体。此次疫情防控中,乡村医生在排查人员、筛查患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守门人”。对这一群体而言,应持续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商机”——打造贫困人口增收保收的增长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类公共突发事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障贫困人口收入稳定的重要性。经济贫困地区大多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进一步通过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组织、制度安排、创新氛围塑造等手段,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韧性,使贫困地区再遇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会因无工而停工、因停工而返贫。同时,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政策举措等有序转到贫困地区。对财政投入、金融扶持、保险支持等补短板、强保障的政策措施,要保持稳定并不断强化;对主体培育、产品营销、科技支撑等服务措施,要持续开展并不断深化。

  “变机”——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有效分配,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当下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线上教育起到了暂时替代学校教育的作用,成为保障正常教学进度的主力军。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一方面要保障教育公平,鼓励各类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完善贫困地区的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应正确引导线上教育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式,让线上教育补位而不越位,防止出现“剥夺”学生假期、开展提前教学、增加学生负担的现象。教育培训企业则应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在为贫困地区学生开通免费课程的同时,还要保证课程质量。毕竟,没有质量或者低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虽然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可能相对薄弱,但也不应放松课程质量的要求,而是要转变固定培训模式,为贫困地区学生积极制定合适的学习教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员王赟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