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升起夺取全国决定性胜利的曙光--探寻辽沈战役里的红色记忆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升起夺取全国决定性胜利的曙光--探寻辽沈战役里的红色记忆

2021年02月23日 23:15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升起夺取全国决定性胜利的曙光--探寻辽沈战役里的红色记忆

  新华社沈阳2月23日电 题:升起夺取全国决定性胜利的曙光——探寻辽沈战役里的红色记忆

  新华社记者曹智、陈梦阳、李铮、丁非白

  在辽宁锦州市区西北,有一座公铁立交桥——士英桥,桥边的路基上就是著名的梁士英炸地堡遗址。

  “辽沈战役时,部队打到锦州城西北角,一座地堡始终没有拿下。爷爷主动冲到地堡下,把爆破筒塞进了敌人的地堡里。他刚要转身,敌人就把这个爆破筒从地堡里给推了出来,这个时候爷爷就用自己的身体把地堡枪眼给堵住,与敌人同归于尽了。”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讲解员梁丹丹每次讲起这段往事都难过不已。

  梁丹丹是梁士英烈士的孙女,23岁来到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因为她从小就一直有一个想法:要在这儿,陪着爷爷。

  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历来是军事重镇,被称为东北的“咽喉”。73年前,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103万东北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

  东北有多重要?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8年,东北境内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孤立的地区内,只有北宁线作为同关内联系的通道。歼灭在东北的敌军,就能获得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后方。

  1948年9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同志电令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

  一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辽沈大地打响。

  1948年10月14日11时,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在城西北的牤牛屯村发出了总攻命令。经过一番激战,除锦州城东第八纵队外,各主攻部队全线突破。

  九位冲锋战士冒着炮火奋勇向前——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内,一幅主题为“决战决胜”的大型浮雕,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场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

  在锦州城外围作战中,配水池战斗最为惨烈。战斗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弹孔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里原是日伪时期建设的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供水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与附近的据点形成了锦北外围的防御体系。

  “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是第3纵队7师20团1营,他们提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响亮口号。1948年10月12日8时,1营发起冲击,激战到傍晚5时,一个营最后能战斗的只剩下6个人。”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刘军讲述。

  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众多学者看来,包括辽沈战役在内的解放战争的最终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孟月明说。

  “战场上,人民军队指挥员‘跟我上’与国民党军督战队‘给我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在战场之外,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自1945年在东北组建,屡屡以弱胜强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3万人,到辽沈战役开始前,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这与广大群众的支持分不开。

  辽沈战役胜利后,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第5天,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说,“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之战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迎来曙光。”刘晓光说。

  70多年风云变幻。

  如今,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姓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辽沈战役期间,西柏坡和牤牛屯两个小村庄间往来电报近百封,牤牛屯这个小村庄见证了辽沈战役胜利的全过程。”刘晓光说。

  硝烟散去,如今的牤牛屯村已经成为锦州有名的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牤牛屯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村里的道路全部建成了柏油路,路边的数百盏路灯照亮了家家户户,自来水入户100%,每家都建成了冲水厕所。

  战争期间,人民群众推着小车支援前线;和平年代,军民鱼水情更深。

  锦州市地藏寺满族乡十年九旱,土壤贫瘠,是辽宁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2018年以来,锦州军分区协调24个团级以上驻军单位与当地政府协同攻坚,实现了整乡脱贫。

  地藏寺满族乡杨树沟村村民高柱民双目失明多年,老伴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老两口仅靠低保维持生活。

  锦州军分区得知情况后,马上协调当地驻军和政府,通过低保、残疾补助、建档立卡户分红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如今高柱民老两口每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像我们这样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每月不仅有分红拿,生大病了村里的集体经济还能给些补助,真是做梦也不敢想的呀!”高柱民说。

  “锦州是一座英雄城市,军队跟老百姓之间鱼水情是天然的。我们要把这种好的传统传承下去,共同创造锦州美好的未来。”锦州市委书记王德佳说。

【编辑:王禹】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