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委员建议用好用活考古成果 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委员建议用好用活考古成果 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2021年03月04日 2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委员建议用好用活考古成果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接受中新社、中新网专访。 李超庆 摄

  (两会访谈)委员建议用好用活考古成果 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题:委员建议用好用活考古成果 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作者 李贵刚 李明明 李超庆

  “利用科技手段将文物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两会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好用活考古成果,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能促使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牛年春节,河南春晚火了,《唐宫夜宴》等节目采用新鲜、现代的方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受到年轻人追捧。实际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层趋于年轻化,来博物院参观的年轻人亦不占少数。

  2020年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河南省有26家博物馆上榜。其中,像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等更成为了当地民众主要的休闲文化场所,还曾掀起过一股“周末带娃好去处,学习娱乐两不误”的热潮。

  不仅如此,伴随考古人、博物馆人从幕后走到台前,坚守大漠50余载的“敦煌女儿”樊锦诗成为钟芳蓉等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单霁翔等博物馆“看门人”成为“网红”。

  “上述现象让考古这门冷学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青少年、走进公众的视野。”马萧林说,这也为用活考古成果、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路径。

  “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马萧林认为,要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沉浸式互动,让民众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感。

  他表示,要了解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适应青少年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创新主题研学、游戏动漫、职业体验等方式,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有效运用新手段、实现新表达,发挥考古成果在青少年认知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优势,更好彰显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马萧林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被抢购一空为例,指出“我们需要研究青少年的兴趣点,要适应青少年的表达方式”,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文创产品。

  他透露,河南博物院未来还将继续加强与青年人的沟通,让他们也参与设计,比如职业化的体验或者游戏、动漫等。“我们会陆续推出更多的文创产品,让青少年喜爱上文物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马萧林建议,要拓宽中国考古国际化视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加强人类文明比较研究,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中青年专家,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同时,要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多语种、全媒介传播,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从而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知己知彼,既了解我们中国考古,也了解世界考古,这对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的影响力有很大帮助。”马萧林说。(完)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