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COP15对物种灭绝踩下“急刹车”

COP15对物种灭绝踩下“急刹车”

2021年10月13日 21:4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COP15高级别会议通过“昆明宣言”来源:中国新闻网

  (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对物种灭绝踩下“急刹车”

  中新社昆明10月13日电 (记者 张丹 陈溯)1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正在中国昆明举行,线上线下同步参会的140余国政要、专家形成共识,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刻不容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表示,在过去两个世纪,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污染海洋、退化土地等破坏自然的活动导致了生物圈灾难,人类正面临世界末日般的物种灭绝,其速度与1000万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快了几千倍。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今年9月4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评估的138374个物种中,38543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图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开幕式上致辞。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崔楠 摄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图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这提醒了我们,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紧密交织。”《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尽如人意。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制定了20项“爱知目标”,最终没有一项完全实现,只有6项部分实现。

  因此,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够制订强有力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蓝图。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多国首脑表示,正以最高政治推动力和最大政治决心,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态势。

10月1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宣布通过《昆明宣言》。 刘冉阳 摄
10月1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宣布通过《昆明宣言》。 刘冉阳 摄

  13日通过的《昆明宣言》承诺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优化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现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合作与协调行动,以推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昆明宣言》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对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建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要兼具雄心和务实,可学习《巴黎协定》的经验,目标明晰且可量化。“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中在1.5℃整体目标下,规定各国的自主贡献,以便更好地加强履约机制和融资。”

图为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采访。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陈溯 摄
图为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摄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比任何以往时候都高。”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表示,除政府和学界层面,下一步应吸引金融机构、企业、公民等主体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方。同时建立更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包括可追溯机制、审查机制、资金配套等,以便不断修正和更好地落实目标。

  此次大会的东道国中国,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少有的较好完成“爱知目标”的国家。这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充满期待。

  COP15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宣布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多方专家认为,中国方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智慧。龙迪表示,中国采用世界一流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结合了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灾害风险预防价值,最终划定了从偏远地区到人口密集地区所有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红线,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