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东西问 | 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东西问 | 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2022年03月12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东西问】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中新社福州3月12日电 题: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向世界分享什么?

  中新社记者 龙敏

  当前,全球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而中国福建长汀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借鉴。2021年10月,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国际公开推广。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可以向世界分享什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了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如何?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怎样的经验?

  兰思仁:中国水土流失状况整体向好,已持续呈现出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黄土高度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近一半,主色调已由“黄”变“绿”。

  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6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8.48%下降到28.15%,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28.16%下降到19.48%。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民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水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紧密结合。

  二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水土资源。中共十八大以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强化制度落实和刚性约束,依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水土资源可承载范围之内。

  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总结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打造了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等一批典型,成为水土保持对外交流合作和推介的“中国品牌”。

2021年10月,新疆巴音郭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原始胡杨长势良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取得显著成效。<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焦银辉 摄
2021年10月,新疆巴音郭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原始胡杨长势良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中新社发 焦银辉 摄

  中新社记者: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如何成为水土保持“中国品牌”?对世界具有哪些示范和借鉴价值?

  兰思仁: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民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1985年以来,长汀县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4.68万亩,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的31.5%降至2020年的6.78%,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过去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长汀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典范。这一绿色奇迹的开创主要来自于:

  其一,生态优先治水土,让荒山“绿起来”。要致富,先治荒。紧紧依靠民众、广泛发动民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和贫困相互交织的世界性难题。

  其二,富民为本兴产业,让民众“富起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始终坚持水土治理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让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让大片大片的“秃头山”“火焰山”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满山”“花果山”。

昔日的“火焰山”如今瓜果飘香。<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斌 摄
昔日的“火焰山”如今瓜果飘香。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从特色林果发端。长汀县把目光瞄准杨梅、油茶等适应性较强的特色林果,激发民众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培育形成了三洲杨梅、河田板栗等特色林果产业。

  开三产融合新局。长汀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崩岗经济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后劲,实现“水土流失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三洲镇三洲村山上是万亩高产杨梅基地,山下是游人如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朝生态经济升级。近年来,长汀采取减免税收、厂房贴租、成本供地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企业来投资办厂,减轻水土流失区农业人口对生态的承载压力。

  其三,绿富共赢释红利,让生态“优起来”。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绿色发展,带给长汀的不仅是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还有生态系统功能的大幅提升。发展起来的长汀正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红利,反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朝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

  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的成就,为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地区提供了从生态恢复、生态脱贫到生态振兴的新模式。“长汀经验”不仅对中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也是向世界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良好范本,在传播中国生态智慧、贡献中国绿色经验方面意义深远。

  中新社记者:西方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实践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兰思仁:中西方水土治理有共性也有不同,应互相借鉴。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在涉及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如水土流失治理等,更能够形成强大的动员能力,从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而西方更注重民众的自发性、水土流失危机的预防、治理规划的综合性与关联性。

长汀县成为中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斌 摄
长汀县成为中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水土保持实践中也形成了很多举措,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美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很重视,大部分资金投入都由政府承担,并且积极、主动地义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而且在治理中考虑到农民的积极性,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澳大利亚对于主要水土流失区,动用雷达遥感系统、计算机、数据库、数学模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监测分析土壤侵蚀程度、范围、形态、发展趋势,及时通报采取预防措施;建立了一整套从州、区直至流域管理机构和各农(牧)场的实际观测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各处的土壤侵蚀情况能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到科研部门甚至决策层。

  加拿大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比较全面,注重在全面评价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分析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及改善措施,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制定规划。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掀开了全球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新篇章。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世界各国应如何共同应对?中国如何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兰思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唯一选择。当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暗流浮动,对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产生重大负面效应。

  世界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靠背、肩并肩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的歌曲表演《地球妈妈》。<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崔楠 摄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的歌曲表演《地球妈妈》。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一要加强政策沟通。充分利用各类多双边合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领域的对话交流,联合制定实施跨国界的生态环保战略和行动计划,逐步形成全球合作、全球行动。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共同制定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生态环保规则,建设全球性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分层次、多领域开展生态环保交流活动,分享各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让“长汀经验”等成功典范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

  三是发展绿色贸易。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推动建立各国间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机制;推进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则,建立一批绿色供应链合作示范基地,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绿色化。

  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取得的绿色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等。

  今后,中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更加积极、日益深度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完)

  受访者简介:

  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研究,兼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等著作10多部。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