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教堂
北京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教堂,但位于古老紫禁城的西南、前门西大街一四一号的宣武门教堂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
宣武门教堂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城的南门宣武门旁边,又称“南堂”。它始建于1601年(明万历29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1605年(明万历3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尽管当时教堂规模不大,但利玛窦在教堂里开办教会图书馆、展示西方的天文仪器、地球仪等,以此引起中国人对天主教的兴趣。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八年,做了大量的中外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工作。1610年(万历38年)逝世。1650年(清顺治7年),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人汤若望,在原教堂旧址重建,成为北京城内的第一大教堂,也是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顺治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匾“通微佳境”。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天人们看到的宣武门教堂为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利玛窦的全身铜像。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整个教堂坐北朝南,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高大的十字架镶嵌在教堂顶端。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数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许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