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花钱 找出消费基模

在什么都涨,就是薪水不涨的年代,“如何做荷包的主人”,专家建议,要先从了解自己的“消费基模(Schema)”开始,才能聪明消费。
台北“张老师”中心与花旗基金会日前公布“做荷包的主人”2012年活动成果暨2013年系列计划,共同呼吁民众学习“财务智能ABC”,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为人生的财务健康打下基础。
所谓的财务智能ABC,建议民众在了解自己的消费基模后,可以学习在消费前先“思考必要性(Awarene s of need)”,想想要消费标的是否为“必要品”?然后是“找到满足心理需求与实际财务状况的平衡点(find a Balance)”,当民众找到每次消费的平衡点后,就可以“乐在新选择”(right Choice),改变消费基模,获得财务自由。
“张老师”与花旗合作开“做荷包的主人─家计管理班”课程之后,对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学员认为“记帐对理财有很大帮助”、“储蓄是累积财富的第一步”、“信用卡帐款最好每个月缴清”。
所谓“基模”,就是对一个情境所做出的反应,这个反应往往会是类似的。民众在消费时,也是在不同的“个人消费基模”下的结果;可归纳出4项“消费基模”:
一、“理性消费”基模,指的是在消费前会有完整的规划,确定是需要的东西,且会在合理的价格下才购买。
二、“自我满足”基模,指在消费时倾向满足自我的形象。例如透过购买名牌包,来满足自己是上流社会的形象,因此,会倾向购买能带来“名望”的物品。
三、“控制欲望”基模,通常会透过消费来满足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控制力,也就是习惯用钱来买到影响力。例如透过请客,满足自己是团队中的老大的感觉。
四、“减低焦虑”基模,指的是会货比三家,常常担心钱不够用,因此,倾向减少消费,甚至该花的不花,以满足自我的安全感。
(摘编自台湾《经济日报》 文:吕淑美)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