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4日电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10月,华裔生物学专家陈敏教授在堪培拉国会大厦获得澳洲联邦科技部长卡尔颁发“2011年生物科学家大奖”,成为在澳华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在她位于悉尼大学生物系的办公室里,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谦虚地表示,“很多华裔科研人员都在努力工作,我不过是运气好一点罢了”。
分离叶绿素d引界内侧目
陈敏教授早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读的是生物,研究生主攻植物生理学。曾在大连和南京工作,后跟随搞物理研究的丈夫前往德国,曾在鲁尔大学担任研究助理,于1998年9月来悉尼,两年后开始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叶绿素d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陈敏教授笑着说,“其实我在真正开始读博之前并非很专业”,她说自己总是在打专业的“擦边球”,如在南京时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工程。不过,现在回头看来,这些工作反而令她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看事情的角度多了,自然也就更有洞察力。
叶绿素和光合作用一直是生物界的热门研究话题。1996年,一队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叶绿素d生长在珊瑚礁仅有少量阳光的海鞘上。2005年,陈敏教授和她的团队一起,在大堡礁成功实现将光合蓝藻分离出来,这意味着他们发现了叶绿素d真正存在的地方。“只要低光且多红光的地方,就可能有叶绿素d,这种假设现已在很多地方被证实”。这一发现,被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亲手翻开科研全新一页
谈及叶绿素f的被发现,这一工作实际上始于两年前。“当时我在尝试分离叶绿素d的光合菌。做色谱分析时,发现一些光谱跟预期情况不一样”,陈敏教授称,“这只有3种可能:一、它可能是新的(类型);二、这也许是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三、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人为创造的新东西”。对陈敏教授而言,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是家常便饭。“我们做科研每天都可能有对错,这很正常。如果科研结果可以被正确‘预计’到,那便不需要做科研来证实了。”陈敏回忆当初看到异样的光谱时,她并不感到惊讶。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陈敏教授针对光谱结果,翻阅大量学术书籍,并广泛征询同领域内专家教授的意见,逐步排除这是实验副产品的可能。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随着一项项科研手段的实施,陈敏教授进一步证实,她分离出来的东西确实具有不一样的分子结构。
“那是一段很普通又很特殊的经历。随着种种可能被依次排除掉,我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出乎预料的研究结果。它可能会是新的东西,但我又不确定,直到最后完全证实它的存在”。对陈敏教授而言,叶绿素f的最终发现令她兴奋无比。“在我的人生中有机会翻开叶绿素研究中全新的一页,这个领域又有了很多全新的课题,值得我和其它专家学者进一步去做科研。”聊到这里,一直严肃又略显拘谨的陈敏教授眼中满是欣喜。
获澳洲顶级殊荣华裔第一人
2010年4月,陈敏教授向全球最著名科学出版物之一的美国《科学》杂志投稿,不久就收到编辑回复。对方称,“感谢你将最宝贵的研究成果交予我们发表”,足以显示他们的重视。《科学》杂志以审稿苛刻著称,大约8成投稿都过不了编辑第一关,最终与刊登无缘。
2010年8月19日,《科学》杂志在其网站上率先发表了这篇名为《红移的叶绿素》的文章,陈敏教授也立刻陷入众多知名媒体“围追堵截”的采访中。“我当时在天津,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这是我第一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太不容易了”。据她介绍,就算悉尼大学这样广纳知名学者的著名学府,在过去150年里,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超过80篇。
参加今年生物科学家大奖的评选,这是在悉尼大学生物系主任的建议下,由校方正式提名。得知获奖消息时,陈敏教授正在芬兰做学术访问。“部长亲自打电话到学校,校方负责人再打给我。当时是芬兰时间凌晨5点多钟,听到得奖消息,我的瞌睡马上全醒了,太惊喜了。”获得澳洲科学界份量最重的奖项,陈敏教授感慨万分,“多年的努力终于被认可”。自2000年设立该奖项以来,陈敏是获此殊荣的华裔第一人。
第二天,陈敏打开邮箱时,发现里面满满的都是全系老师和其它高校同事发来的贺电。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陈敏教授一家三口,再加上正好在悉尼旅游的弟弟全家一同出席,场面隆重而热烈。
“好心态是幸福生活本源”
叶绿素f被业内视为革命性的发现,这意味着含有这种叶绿素的生物可以扩宽光合作用的范围,大幅增加太阳能的使用效率。其它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还能从此获得启发,一些科研难题或许因此迎刃而解。
不过,颁奖典礼过去还没多久,陈敏教授已如她自己所言,重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评奖自然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但我并不以拿奖为工作目的。”陈敏教授说,“其实我真是幸运的,很多科学家跟我一样在努力工作,但我的运气比较好。”她称,“科学研究中总有偶然性,这也是很多人享受这一过程的原因。时不时会有惊喜,而对热爱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种惊喜美妙得难以言喻。”“如果一定要介绍所谓的成功经验,我会建议大家调整好心态,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生活的精彩,简单乐观的好心态才是幸福生活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