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提前谋划、科学规划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党是依据什么来谋划国家发展的呢?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给出答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基本国情没有变
正确认识国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谋划发展的总依据是什么?习近平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是我国国情的基本面。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一阶段。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还不完善的实际。这两层涵义都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全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涵义,才能避免片面性,既同否定社会主义的右的思潮划清界限,也同超越阶段的“左”的思潮划清界限
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弯路,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改革;同时,也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并将这一认识贯彻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习近平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图为:2014年9月30日晚,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二、主要矛盾没有变
正确认识主要矛盾是谋划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矛盾,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95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国情及阶级关系的分析,逐步认清了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对矛盾在不同阶段和特定时期又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对此,中国共产党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革命纲领和策略,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中不断发展壮大,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在过渡时期,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着力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认识的天平逐渐向阶级斗争倾斜。“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引下,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党的重要指导理论。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首先,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仍然有较大的数量上的要求,我国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的人均消费支出超过总支出的70%,高于发达国家50%左右。其次,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生产总体上已经改变数量不足的状况,但是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再次,供给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目的是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来确定主要任务、推动发展进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持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图为:2016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三、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这是对我国的国际身份所作出的根本判断,是我国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承担国际义务的总依据。“发展中国家”就是正在发展的国家、还是不够发达的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是从人均收入或产值、人文发展指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来衡量的。坚持“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就是要清醒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国际地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国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对国内外某些论调的积极回应。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总有一些人不能全面、真实地看中国。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一路演变为“中国责任论”、“中国发达国家论”,甚至“中美共治论”。某些西方媒体和智库渲染中国己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其目的在于强加给中国超出自身能力的国际责任,企图离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将某些国际问题的矛头指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仍将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组织的权威认定,我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14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第91位,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变量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而成的。
坚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导国内各领域建设和发展的长期依据。一方面,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新兴大国。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人均收入、生活质量、经济效益、就业结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受制于人的地方,我国综合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还有7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每人每天2美元的联合国标准,我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因此我国将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地位,要求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不忘初心,团结奋斗,继续前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始终牢牢把握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