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7日电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地震卫星专家研讨会”上,上海天文台叶淑华院士,中科院武汉分院许厚泽院士,武汉大学宁津生院士、刘经南院士,中国地震局马宗晋院士、马瑾院士和与会的30余位专家共同呼吁:中国应该尽快发展地震监测卫星。
据中国航天报消息,院士和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地震监测卫星十分必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已成功开展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中国组织开展以服务地震监测预报为主,兼顾相关科学研究为技术思路的地震监测卫星计划已日趋成熟。通过建立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对地壳运动场、重力场、电磁场、地温场等进行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高精度、准实时的立体观测和动态观测,将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有效途径。
六位院士在发言中都非常赞成和支持发展地震卫星,他们认为中国发展地震监测卫星已相对较晚,国家应尽早立项,争取多方支持,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空间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这对发展中国经济、支持空间技术发展也很有益处。
与会院士和专家们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对地震监测卫星技术开展预研,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在对国际国内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提出中国地震监测卫星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填补中国地震卫星发展的空白;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依据成熟一项上一项的思路,争取形成地震监测卫星系列;要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推动,加强和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开展国际地震卫星技术合作交流;加强卫星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会上,科技部一位司长指出,国家对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十分重视,科技部正在制定“十一·五”的规划,863计划在卫星方面发展不能只跟踪,还要有创新,因此对发展地震监测卫星很感兴趣。
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发展地震监测卫星起步晚,难度大,涉及部门多,要联合多方面力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作好长远规划,中国地震局将积极推进地震监测卫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