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德国“鸳鸯”助中国聋儿回归社会

2012年02月16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德国“鸳鸯”助中国聋儿回归社会
    图为吴正荣夫妇近日在湖南开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看望受资助的聋儿。中新社记者 邓霞 摄

  中新社长沙2月16日电 题:德国“鸳鸯”助中国聋儿回归社会

  作者 邓霞 唐小晴

  “爱心无界跨连欧亚,阳春有脚惠泽三湘。”悬挂在长沙家中的这幅对联,是德国夫妇吴正荣(中文名)和杜雪慧(中文名)最喜欢的一件礼物,也是对两人十年来在湖南长沙资助中国聋哑儿童善举的最好注解。

  1999年,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的吴正荣和妻子第一次来长沙,为德国一家慈善机构的聋儿言语训练项目做调研。“我们了解到许多中国贫困家庭的聋儿,因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最终丧失了语言功能。”吴正荣告诉中新社记者,“十聋九哑”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只要不是天生的哑巴,聋儿经过正规的言语训练完全可以开口说话。

  从2002年起,吴正荣夫妇就定居长沙,资助中国聋儿进行言语听力的康复训练。“我刚开始还不想来,但现在已经喜欢上长沙,喜欢上这里的孩子,舍不得离开。”如今已是康复中心最受欢迎的“杜老师”,孩子们一看见她,就会扑上去抱着叫“杜老师好”。

  “聋儿的言语训练,越早效果越好。”杜雪慧说,他们并不是资助聋儿去聋哑学校读书,而是帮助这些孩子在入学前学会说话,以便日后能通过助听器和正常孩子一样升学、就业。资助金来自德国的一些爱心人士和家庭,10年来已捐助了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聋哑儿童。“目前,我们每月可为贫困聋儿提供40%左右的康复训练费。”

  每周二,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杜雪慧都会穿梭于不同的康复训练中心看望那些被资助的孩子,和他们做游戏、讲故事,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我们要定期把孩子们的情况反馈回德国,让捐助人知道。”杜雪慧说,每个康复中心每学期她至少要去两次,最远的在湖南湘西地区。

  记者跟随杜雪慧来到湖南开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时,孩子们正在分班上课,看上去和幼儿园小孩没啥两样。学唐诗、做游戏、唱儿歌,每个教室里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最快在康复中心学习一年半左右,就可以转到普通学校。”杜雪慧说,他们资助过的最大的一个孩子现在已经读初二,各科成绩都很不错。

  为了让更多聋哑人回归社会,吴正荣在长沙湘春巷开了一家西点店,培训聋哑人制作正宗的西点面包。他告诉记者,现在店内招聘了三名聋哑人,一名因对粉末过敏转做前台,另外两名来自长沙和湘乡的聋哑人都已学会西点制作技术,过了实习期就会正式成为店里的西点师傅。“我给他们开工资,虽然钱不多,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到下个月,吴正荣夫妇来中国助残就已经整整十年。十载光阴,他们早已习惯在长沙的生活,也改变、影响了一群人。

  吴正荣夫妇在湖南的助残之路经媒体报道后,逐渐被公众所知晓,很多人称其为“洋雷锋”。29岁的德国女孩柏乐妃正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刚刚结束的这个寒假,她都在协助杜雪慧做事,努力和康复中心的孩子交流,“语言课程结束后,我就会正式加入这个团队。”

  “我希望把面包店做大,让更多的聋哑人得到培训,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谈及未来,年过40的吴正荣夫妇表示,会一直将这个资助项目持续下去,“最好能在长沙工作到退休,然后回德国养老。我们更希望能和民间慈善机构合作,将爱心传递下去,永不间断。”完

【编辑:刘羡】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