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投资成“顶梁柱”

今年上半年,在外贸不振和内需温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从交通大会战号角的吹响,到城镇化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广东大手笔的投资既为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填平了“鸿沟”,同时也为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固本强根: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重头戏”
“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运行稳健,全省经济发展‘稳’字当头”,在广东省统计局副巡视员邱俊看来,今年广东经济的发展形势延续了去年底企稳回升的势头,而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对广东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20.2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比2012年全年提高3.1个百分点,恢复至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呈现外贸不振和内需温和的局面,因此,加大投资成为广东稳中提质的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广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效应正在显现。
从产业来看,三大产业均呈两位数的增幅。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30.42亿元,增长41.4%;第二产业投资3057.17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投资6032.63亿元,增长21.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力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统计显示,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2143.9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城市建设投资快速增长23.4%,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广东省就出台《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提出“十二五”时期广东共安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7个,总投资约3.51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约1.97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可见一斑。
如今,广东全面吹响“交通大会战”的号角。今年6月底,包茂高速公路信宜(粤桂界)至茂名段、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大旺至封开段、揭阳至惠来高速3个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新一轮以出省通道和粤东西北连通珠三角地区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大会战”在粤东西北打响。事实上,除了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轨道、机场等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认为,广东的投资仍有空间,其中既有珠三角很多基础设施需要更新升级,也有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的欠账需要弥补,相信下半年广东投资增幅还将加大。
因势利导:
万亿民营资本将参与投资“盛宴”
近年来,广东民营经济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而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与规模扩大,已经成为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顶梁柱”。
今年上半年,在广东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196.45亿元,同比增长17.4%;民间投资5119.13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比整体投资增速快5.8个百分点,从中可管窥民间投资在广东稳步快跑的局势。
在全省基础设施投资中,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上半年到位资金12383.36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7.6%,国内贷款增长28.7%,自筹资金增长18%,利用外资增长15.5%。
然而,广东在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有分量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此,业内专家开出“药方”,一方面广东民间资金充裕,总规模已达1.2万亿元,却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广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积极营造环境出台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这场投资“盛宴”。
广州前不久出台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成为一个缩影。今年6月,广州通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发展的意见》,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重点支持民资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这意味着广州128个重大项目、2854亿元的总投资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民资身影。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表示,广东尽管是经济大省,但地方财力能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固定资产方面也十分有限。对于民间资本丰富的广东来说,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打造比较好的机制和平台,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吸引民资进入。
省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广东将积极引导银行、资本市场和社会等各种资本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广东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将得以进一步增强。
业内专家认为,下半年随着广东各地投资建设力度增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东全年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这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广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支撑。
>社会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