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深山苗寨话脱贫

2020年09月26日 20:00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华社南宁9月26日电 题:深山苗寨话脱贫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陈一帆

  夜幕低垂,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梦呜苗寨,吊脚楼旁灯光交织,观众席上游客翘首以盼。悠扬的芦笙调子响起,苗家儿女踏着歌声起舞,一幅富有苗家生活气息的画卷徐徐展开。

  49岁的潘杰辉是今晚的表演者之一。他能歌善舞、会吹芦笙,但这些民族技艺曾和他的老家杆洞乡锦洞村一样,如同蒙尘的明珠,长久掩埋在深山之中。

  靠山吃山,潘杰辉年少时也曾和父辈一样,从家里的几亩林地里想办法。砍了的木头,锯成多截,每截1米多长,靠肩扛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乡政府所在地售卖。“卖得快的话,一天能扛两回。”提起从前的生活,潘杰辉仍很感慨。后来村里通了路,外出务工变得方便了,但浓浓的乡愁又将他牵绊,“谁不想留在家乡呢?”

  2017年,在当地政府推动下,这个贫困村寨部分村民的木质吊脚楼被一家企业收购,“打包”搬到县城附近的景区内,重新起楼,取名梦呜苗寨,配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批村民随之搬出大山。

  “得知搬迁消息那一天,整晚睡不着觉,心里想着总算有出路了。”潘杰辉说。2018年,刚过完春节不久,潘杰辉一家正式迁居。

  短短3年间,越来越多村民从深山中搬出来,梦呜苗寨渐渐壮大,不仅成为“网红”景点,还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景区创新扶贫模式,开发民俗演出、田园管理等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景区流转10亩土地,分给村民耕种。潘杰辉和妻子潘英花都是田园管理员,他们和其他村民一起,在这里种植水稻,每月领取工资。“游客也能来体验务农。”潘杰辉说,到了水稻收获季节,他们还能获得分红。

  白天,潘杰辉忙着务农。晚上,他换上盛装为游客表演。“我们的苗歌、芦笙还有踩堂舞,游客都很喜欢。”潘杰辉说,一场演出他能获得50元收入,旅游旺季时,一晚能表演两场。

  原来只会说当地方言的潘杰辉,这几年和游客接触多了,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现在我能说普通话,希望子孙后代比我说得更好。”穷了半辈子的潘杰辉,只读到初中,这是他心里一辈子的遗憾。如今他的3个孩子在县城上学,他没有别的心愿,就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民宿、餐馆、商铺等林立小河两岸。在梦呜苗寨,不少村民和潘杰辉一样,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新生活。

  马贵光是融水县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去年,他在梦呜苗寨租了一间商铺,将芦笙做成旅游产品销售。他的弟弟马贵兵是自治区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马贵兵的第3间银饰工坊在这里开业,店内银饰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选购。谈及在这里开店的缘由,马贵光说,希望苗族的传统技艺能被更多人知晓。

  融水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周卫军介绍,梦呜苗寨景区将旅游与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开创“景区+贫困村”“公司+农户”等模式,不仅为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对周边村庄起辐射带动作用。2016年以来,融水县通过旅游产业脱贫人数近3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5%。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