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稳定 各显“生财之道”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尹力)北京和张家口现已正式成为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北京冬奥申委日前表示,将本着节俭办赛的原则,对冬奥会场馆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使用,只计划新建少量场馆。2008年奥运会曾给北京留下了丰富的奥运场馆“遗产”,且其赛后运营良好,因此只需改造使用即可满足比赛需求。
事实上,在北京奥运会后,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备受关注,其现状到底如何,奥运会的“遗产效益”能否持续“发酵”,又将如何满足冬奥会的需求?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调查了多个将在冬奥会中再次“上岗”的奥运场馆。
鸟巢:四季均可“生财”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可容纳观众近10万人,承担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等赛事活动。若京张申奥成功,这里将再次承办奥运会开闭幕式。
8月4日,鸟巢内,多名工人正在拆卸舞台布景,完成撤场工作。前一晚,内地摇滚歌手汪峰在这里火热开唱,带着6万多名歌迷,将鸟巢的激情再次点燃。
据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相军介绍,奥运会后,公司致力于将鸟巢打造成为大型综合文化体育中心,塑造世界级的奥运场馆赛后运营品牌。目前,要在鸟巢举办的演唱会、球赛等各类赛演已预约到明年9月,“以后可能要提前两年排档期”。
相军表示,结合北京的四季特点,公司对大型活动档期进行了整体规划:春季少雨,适合引进马术、演唱会等;夏季多雨,利于草坪保养,可以举办足球、橄榄球等球类比赛;秋季天气干爽,可引入田径赛事、大型驻场演出等;冬季则“变身”冰雪主题乐园,设置高台滑雪、冰上碰碰车、冰壶、雪圈广场等20余个冰雪游乐项目,吸引中外游客参与其中。
相军说,2008年奥运刚结束后,早期鸟巢的经营总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旅游服务。随后5年中,鸟巢在坚持全年开放的同时,逐步完善赛后改造,经营收入来源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数据显示,自北京奥运会后至2014年7月,鸟巢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300万人次;举办各类赛演活动150余场次,其中参与人数达四万以上的国际顶级赛演30余场次;其内部5万余平米商业空间已全面开发完成,开发特许产品20多个大类700余个品种。
目前,场馆运行情况良好,已连年实现盈亏平衡。旅游服务、大型活动、商业开发在经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已形成3:4:3的产业格局。
国家体育馆:全产业链整体经营
国际体育馆是2008北京奥运会三大场馆之一,在比赛期间承担了体操、蹦床等项目。若京张申办冬奥成功,这里将承办冰球等比赛项目。
据国家体育馆市场总监宗韶妮介绍,为推动奥运场馆赛后综合开发利用,北京演艺集团于2010年接收了国家体育馆的产权及经营权。此后,集团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平台优势,在体育馆举办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有六成以上是由集团或体育馆参与投资、主办或承办的。至2014年7月底,国际体育馆共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及商业活动156场,接待中外观众超过百万人次。
一直以来,集团不断改善业态规划,吸引演唱会、电影首映式、企业新品上市发布会等活动在此举办,形成大型演艺活动区、小剧场演艺群等五大经营区域,并逐渐探索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全产业链”模式,形成大型文化演出互动商业运营平台、营销赞助平台、自主知识产权演艺项目扶持平台等七大平台构成的整体经营模式。
宗韶妮表示,作为亚洲最大的室内综合体育馆,国家体育馆的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冬奥会的需求,如果申办成功,场馆将依据冰球比赛的承办要求开始进行设施改造。
五棵松体育馆:广招财源
五棵松体育馆是北京奥运会篮球项目的比赛场馆。奥运会后,这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体育赛事和高端演唱会,已成为北京最精彩娱乐活动的全新驻地。若京张申办冬奥成功,这里将承办冰球等比赛项目。
据华熙集团总经理王淑侠介绍,作为内地唯一由民营企业建设、运营的奥运场馆,五棵松体育馆的后奥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集团曾选择全球的体育场馆运营“大腕”AEG作为运营商,并砸下重金升级改造体育馆,但后因文化差异“水土不服”,AEG结束了其对体育馆的独立运营。
由于这个高标准奥运场馆的日常运营成本高昂,仅靠场租“根本过不下去”。公司随后开始四处寻求合作伙伴,在借鉴美国一些体育场馆的冠名做法后,五棵松体育馆于2011年“变身”万事达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商业冠名的奥运场馆。
从冠名赞助中尝到甜头后,五棵松运营公司开始接洽各方品牌寻求合作。目前,体育馆60%的收入来自冠名权和各类赞助商,其余来自场地租赁以及各类演出,开辟了全新的盈利模式。
王淑侠表示,为承接冰上活动,体育馆在升级改造时预留了制冰设施,仅需4个小时就能将地面转为冰场。如果京张申奥成功,这个制冰设施就可发挥最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