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加快均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破户籍制度弊端
【解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点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解决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是户籍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应破除户籍属性中基本公共服务待遇的识别器作用。
蔡昉:加快均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破户籍制度弊端
【解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点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解决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是户籍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应破除户籍属性中基本公共服务待遇的识别器作用。
【解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中国生育政策的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实行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告终结。但是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得到众多具备生育二孩条件家庭的响应。
【同期】(江苏市民 王进)
作为自己的父母,年龄也比较大了,帮我们带完第一个孩子之后,现在他们的年龄也大,身体也都不是太好,然后再想让他们继续帮我们带第二个孩子,可能说从这种本质条件上不太允许。
【同期】(江苏市民 彭元洁)
你多增加一个小孩对吧,肯定要对他付出一些包括精力,包括的一些人力的投资,你如果没有父母来带的话,以我们双职工的情况来讲,肯定有一个人要下来,就得辞职不做来带小孩,那这样的话对家庭负担来讲,也增加的蛮厉害的。
【同期】(郑州市民 李伟涛)
基本上全家老小都指望我一个人还有我老婆我们两个来支撑这个家庭,肯定对我的将来生活是压力非常大的。小孩子上学,老人养老。
希望国家啊,能理解我们这一代,处在这样一种困境,或者这样一种状态
【解说】除了“精力跟不上”、“财力不允许”等因素,由“二孩”所引发的“老漂族”的基本社会保障也成为不少家庭不愿意再生第二个孩子的重要原因。所谓“老漂族”,就是那些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们。对此,蔡昉表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即让外来人员与本地市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解决“老漂族”没有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同期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昉)
那么如果说,你需要你父母来替你照顾,你又有居住条件,父母又能够稳定的在城市呆下来。那么很自然,首先它可以解决户口,这是一个可能。那么在没有解决户口之前呢,它可以把他的养老进行转移,可以接续上,那么因此它再加上其它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的一些政策的实施,那你的父母在城市居住有住处,然后有亲人,同时又享受到越来越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那他就成为城市居民了。
【解说】蔡昉介绍说,目前,已有很多政策开始实施,但是在政策的衔接与”落地“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同期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昉)
人们可能还比如说我在其它城市的,或者我在农村的,新农保,我想把它接续成我孩子所在城市的城市居民保险。那么在政策上是提出要接续的,那么因此我还要知道说,政策性许不许啊,我怎么去办啊,注入这一类的,我觉得它都是操作层面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就是说部署和实际实施中的,一些技术性的衔接。那么这个时候呢,你的需求越强烈,你越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完成。
【解说】“现有户籍制度妨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妨碍人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待遇。”蔡昉反复强调,只有尽快均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使户籍制度变成最简单的人口登记,淡化户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眆)
其实户口这个东西呢,也不是说只有中国有。因为它其实是一个人口登记,就是说它可以是一个人口登记,但是也可以是一个识别器,让你享受到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那么我们现在是想把户口中,具有的这个识别器的功能把它破除掉。
如果我们设想,就是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能够让一个人不管它的户口,而能够享受到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那么人们就觉得,户口要没要也都没有关系了。
【解说】让户籍制度变成简单的人口登记,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化。蔡昉认为,虽然存在不小的困难,但速度会越来越快。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眆)
第一看你的趋势,你是在继续扩大呢,还是在缩小呢,这是第一。那么第二是说,你缩小的这个速度有多快。如果说差距原来是50%,那么我一年只能缩小0.5%个百分点,那它的速度就不够快,就跟没有缩小一样。所以我们现在整个,2020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人人都有获得感的小康社会。那么特别是集中,这个人人都有获得感,其实他集中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上,所以这一点上我相信,是越来越快的速度。
记者张楠 北京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