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式供销社的“权力”交接
【解说】在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辛屯村,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家“供销社”,到现在还留着原有的9节柜台和11个木质方格货架,备有上千件家庭日用品。大到生产用具,小到烟酒糖茶,凡是能想到的生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一个老式供销社的“权力”交接
【解说】在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辛屯村,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家“供销社”,到现在还留着原有的9节柜台和11个木质方格货架,备有上千件家庭日用品。大到生产用具,小到烟酒糖茶,凡是能想到的生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11月25日,中新社记者来到了这个罕见的老式供销社。现在的掌柜叫吕忠彬,22岁来到这里做柜台员,2003年用自己半辈子攒下的工资买下了供销社,成为了个人财产。吕忠彬说,这个成立于1952年的供销社至今还保留着它的原貌。随便拿起一个老物件,他都能讲上一段。算盘、账簿、牌匾、的确良布……一一讲起,不免琐碎,但满含深情。
【同期】(老式供销社营业员 吕忠彬)
原来供销社我这个屋,原来是棉布和文具是一组两个人,副食和百货是三个人,再加个经理是六个人,再加个打更的是七个人。现在这里就我们老两口子,反正两个人都干了。
【解说】吕忠彬说,虽然名字还是供销社,但实际上就是超市。村里一些老人买个针头线脑,都习惯来这里,买完东西再唠唠家常,几十年来都是这么过的。客人倒也不少,村里其他的超市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始终不及供销社。
【同期】(吕忠彬与供货员小徐之间的对话)
(像他这样的超市你现在是不是见不着了?)小徐:嗯,少了,很少了,因为叔在这干的年数挺多。手套还有吧?棉的。吕忠斌:棉手套啊?棉手套我进了点(货)了。小徐:一会儿我拿过来您看一下吧。
【解说】67岁的吕忠彬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说,这家供销社会已经给了儿子打理,自己“退居二线”但仍闲不住,就过来帮忙打理。吕忠彬对这个老供销社的感情流露于他的每一个动作。几年前,这里经过一次修缮,从墙上摘下来许多旧式牌匾,儿子想要扔掉,但吕忠彬将它们一一收起,根本不舍得扔掉。不过儿子吕亮却想把这个老地方翻盖成“像城里超市”一样,对此老父亲倒也没表示反对,算是一种默许。
【同期】(吕忠彬儿子 吕亮)
那种可能性不能有了,因为那些牌(匾)就给老百姓,老百姓都不要了,我们遇到谁要买的,我们就说你相中哪个拿哪个,不要钱,因为它毕竟不适应市场了。按照我的思维的话,就是想市场,就跟城里似的,必须变成大型超市,但是房子必须得翻盖,屋里必须装修。
记者 郭佳 吉林长春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社会